发布时间:2011-01-2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赖志强表示,过了农历年,他家还打算再种1万袋香菇。
在龙泉,像赖志强这样在食用菌生产流水线上做起“甩手掌柜”的菇农就有3万人之多。2011年,龙泉的9万菇农中,大部分都将实现“流水线”生产。
龙泉是丽水市乃至是浙江省食用菌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到2010年年底,龙泉市食用菌种植规模超过2亿袋,全市三分之一的农业人口从事食用菌生产。然而,一家一户各自为战,规模小,效率低,质量也不稳定。据测算,实现“流水线”生产后,加工厂做出的菌棒每袋售价1.65元,比菇农人工做要便宜两毛多钱。在时间上,以往做一万袋菌棒,装袋就需要忙一个多月,现在只要10天;接种最少要半个月,现在只需要4天。
金田村菇农王英家今年虽然种了3万袋香菇,可她现在还有富余时间到合作社上班。“去年赚3万元,今年赚7万元没问题。”王英说。
竹垟乡副乡长严焕红说,菇农“流水线”制菇,使接种技术员成了抢手货。最近,有100多名接种技术员长期驻扎在竹垟。
安仁镇40岁的柳冬梅就是其中的一名。做接种师傅,她每天收入达150元,活计已经排到5月底。她高兴地说:“当了几年接种师傅,去年终于积攒了16万元在镇上买房子了。”在龙泉,像她这样的职业接种技术员有四五百人。
瞄准食用菌“流水线”生产带来的商机,投资办菌棒加工厂成为新热点。去年10月,农民范建全投资100多万元把合作社建到了菇农家门口。尽管正式运营只有10多天,但合作社的毛利润达到了6万元左右。范健全表示,今年他至少能卖出500万袋菌棒。
龙泉市农业局经济作物站副站长许年林介绍说,今年龙泉市还将再出现20个这样的加工厂。届时,菇农更省力,食用菌规模更大质量更稳定。
短评
农业生产也要转型升级
整合食用菌技术力量,借助机械化备料,让食用菌技术人员和木材加工厂有组织地参与到食用菌生产的流水线上来。这是龙泉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突破。这个转型,触及到的其实是农民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升级。
近年来,风生水起的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朋友的是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从传统小农生产到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这个转变将要带给广大农民的是,如何从农业产业中找到让钱包更快更有效地鼓起来的路径。这个改变,为农民朋友在生产关系上带来了社会定位的变化。在这些改变中,有的变成了老板,有的变成了技术工人,但更多的菇农则从“汗滴禾下土”的农民变成了食用菌生产的管理者。
分工更细带来了收入更高。这意味着,市场经济要求的“资源配置效率最高”这根指挥棒已经深入到了山间地头。这个经济环境也决定了,在三十年的大包干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之后,分工合作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值得在多个领域推广。
近年来,我市大力培育的农业主导产业蓬勃发展,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在各地兴起。龙泉菇农的这套分工合作的流水线作业的确值得学习和借鉴。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