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0-2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阿克苏市樊功建喜欢“折腾”。他养过羊、鸽子、兔子,喂过猪,贩过菜,甚至还搞过传销。在把十多万元打了水漂后,他收手重操种蘑菇的老本行。
种蘑菇,他也和常人不一样。别人种易种易收的平菇,他却试种从林子里采回的野蘑菇——马勃菌。第一年失败,第二年没有成功,第三年又接着搞。别人种蘑菇挣钱,他种蘑菇赔钱。家里连粮都买不起了,他也不改弦更张。亲戚劝他“别瞎折腾什么马脖子(马勃菌)、牛脖子了”,可他听不进去。
前年年底,他在用掉一吨多麦子、背了三年骂名后,人工栽培马勃菌试验成功。4月5日,他申请的专利——《马勃菌人工栽培方法》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这意味着专利初步获得国家认可,获得证书只是时间问题。”阿克苏地区知识产权局局长贾新军说。
一个48岁的农民,人工栽培野生的马勃菌,不惜倾家荡产,一试就是3年。刚试种成功,就申报国家专利,甚至还雄心勃勃想把马勃菌卖到国外去。这位蘑菇王,到底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可是宝贝,它们是种马勃菌的原料!”樊功建介绍说。院子里有5亩地、两个大棚、几个半地下式菇房。其中一个菇房有十多条木屑堆成的埂子。樊功建揭开一个埂子上的薄膜,露出木屑上一窝窝雪白的绒毛状的东西,绒毛上长着几个白色小圆伞样的蘑菇。“这就是马勃菌,最大的能长到半公斤哩!不过,大量出菇要到5月初。”他仔细地作介绍。院中的香椿树下,大棚西瓜苗中间,他也套种了马勃菌。在菇房人工栽培成功后,他又在院中空地、大棚试种。“我爸爸种马勃菌,别人都说他瞎折腾!”樊功建的大女儿很认真地说。
2004年秋,他女儿去附近果园帮人摘果子,在树下拣了几窝蘑菇带回家。一家人吃着炒好的蘑菇,觉得味道特别好。“我当时就想,这种野蘑菇能不能人工栽培呢?”有过18年种蘑菇经验的他采取组织分离方法,用野蘑菇菇体培育了200多瓶母菌种,结果因温度低没成功。从食用菌的书本上,他得知这种野蘑菇学名叫马勃菌。孢粉可药用,有消炎、止血、解毒作用,菇体可食用。第二年秋,他又采来野生的马勃菌培育母种,一个月后,玻璃瓶里长满了白色菌丝。
之所以提出专利申请,是因为他有过教训。1993年他第一个在阿克苏地区试种成功双孢菇。当时,每公斤售价曾接近20元。两年后,几位福建人来阿克苏,也像他一样用木屑种出了双孢菇,售价跌到几元钱一公斤。当时他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后来才知道,如果当时申请专利,别人就不能再用这种方法栽培,双孢菇的售价也能稳定下来。
为了证实自己生产的马勃菌是绿色食品,几天前他带着马勃菌去地区农业局,让有关人员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对于马勃菌的发展前景,樊功建非常看好:“种植马勃菌,只需木屑、生活垃圾等原料,而且可以在空地上、庄稼里、果树下套种,一亩地能产2吨至4吨。”
试种成功,樊功建还有新的打算:“今年5月,博州要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我已经报名了。今后,乌洽会、西洽会我都参加。通过参与展销,让人们认识马勃菌,争取大批订单。这样不仅我能致富,还能带动附近群众种植马勃菌致富!”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