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1-2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日前,正是黑木耳的采收时节,竹口镇大泽村菇农刘泽光每天一大早就开始忙着采摘了。
11月17日清晨6点,记者搭乘刘泽光的三轮车,来到黑木耳基地。
“看,就是那一片。”顺着刘泽光指的方向望去,一排排菌棒摆放整齐。“这里有1万多段黑木耳,现在每天都要采摘,长出来很快。”刘泽光乐呵呵地介绍。
走近了看,只见菌棒上长满了黑黝黝、毛绒绒的黑木耳,煞是喜人。
刘泽光边说边从三轮车上拿下一塑料筐递给记者。随后,记者戴上斗笠、穿上雨鞋、挽起袖子,开始采摘黑木耳。
拿起一个菌棒,轻轻捏了捏上面的木耳,感觉叶片柔软且富有弹性。看到记者弓着背采摘,刘泽光笑了起来,“这样摘一会背就酸了。要把塑料筐用凳子垫高,人站直会省力一点。同时,要把大的木耳先摘,小的留几天再摘。”
刘泽光告诉记者,现在采摘的是第一茬木耳,质量最好。这些菌棒采摘之后,还会长出新的,一般要采摘3到5茬。当然,越往后的木耳,其片形、厚度、成色要差一些。
采摘了一会,刘泽光介绍起黑木耳的种植流程:每年7月份开始准备基料,然后把基料装袋、高温蒸袋灭毒、入菌种。到10月初,给发好的菌棒打透气孔,再过个把月就可以出耳了。
聊着聊着,这时,记者发现了一只“体型”较大的黑木耳。
“主要是前几天的多雨天气,黑木耳吸收了过量的水分,一个个都鼓了起来,类似这样的就要马上采摘了,不然自己也会掉下来。”刘泽光说。
“种植黑木耳哪一环节最关键?”
“每一步都很关键。”说到黑木耳种植技术,刘泽光娓娓道来。
“开始我都是按照技术员教的去做。种多了,我自己也摸索出了一些窍门。”
“有的技术员说木料‘发汗’的时候不用喷水,有的说要喷水,我用两种方法都做了实验。事实证明,我的黑木耳还是喷水的好。”刘泽光说,种植黑木耳和海拔高度、温度、湿度都有关系,没有固定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当问起销路时,刘泽光高兴地说,今年的销路不错。竹口一带环境好、水质好,种的木耳质量好、口感佳。这些天,每天都有商家来村里收购。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管理,相信今年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刘泽光扳着手指头保守地估算了下:1万多袋黑木耳,按去年每袋净赚3元来估算,有3万多元的收入。但因今年天气高温高湿,出现少量烂棒现象,如果后期管理得好,一袋黑木耳赚个2到3元,还是不成问题的。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