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临清市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全力推动黄河故道古桑群资源保护和桑黄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形成集菌种选育、人工栽培、产品研发、全域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态势。临清桑黄产业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带动力不断提升,先后被授予“中国桑黄之都”“中国桑黄种植示范县”“中国黄河故道桑黄核心区”等称号。目前人工桑黄培植面积达2100余亩,年产桑黄菌包800万个、桑黄330吨,研发桑黄中药饮片和功能性食品系列50余种,年产值达2.2亿元。
一、做好桑黄菌种保护,守住“临清桑黄”本源
临清市地处黄河故道,拥有2500余亩古桑树群,最高树龄近700年,是天然的桑黄优质菌种库。临清市按照“先保树、再保种,树为本、种为源”的工作思路,构建了完备的临清桑黄菌种保护体系。一是保古桑树群。临清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为桑黄的生长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环境,桑黄中因含有多糖类、黄酮类、三萜类、甾醇类等活性物质,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消炎、抗诱变、降血糖和抑菌等功效。李玉院士也在全国桑黄产业发展大会上公开指出“临清桑黄是目前能够查证到的、古书中最早记载的桑黄,谱尼报告显示临清桑黄是所有送检样品中三萜、多糖、总酚、麦角甾醇等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临清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先后被认定为全省首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录和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二是保野生桑黄菌种。设立了黄河故道桑黄种质资源保护区和野生种质资源库,对桑黄野生种质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开展品种纯化、选育,目前已培育出故道桑黄金1号、2号两个品种,制定的桑黄栽培技术规范被列为国家行业标准,依托种质资源优势,菌包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成为全国做大的桑黄菌包资源供应基地,年产菌包2200万个。
二、做好桑黄生产研发,培育“临清桑黄”产业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加强人才引进、科技投入的原则,高标准规划推动,编制了《临清市桑黄全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被列入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全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方案(2021-2025)》和《黄河故道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一是引育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了“三院士、两首席”的人才支撑体系,即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张伯礼,欧洲科学院院士张友明;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谭琦、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代方银。与中国工程院、吉林农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菌物学会等8家高校与科研单位建立了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成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6个,柔性引进院士、教授、博士等专业性人才13名,获得国家专利13项。二是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投资1.21亿,先后实施了古桑树群文化产业提升工程、桑产业标准化种植基地示范工程、桑产业链延伸示范推广工程、现代化研发及精深加工提升示范工程等7项重点工程,先后在先锋路街道、新华路街道、尚店镇建设三个厂区,建设了智能化菌种选育中心、专业菌包生产线、桑黄功能性食品、桑黄中药饮片、桑黄灵芝医药中间体提取、超临界药用成份提取等一系列精深加工无菌生产线。开发了桑黄茶、桑黄粉、桑黄咖啡、桑黄提取物、桑黄酒等56种优质产品,主导编制的桑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纳入《山东省中药材标准》《山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并正式实施。三是联系群众促进增收。创建“龙头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探索桑黄、羊肚菌“双菌”轮作的生产模式。依托临清市清源正本公司等龙头企业,将桑黄产业与农民创业相结合,创新桑黄林下栽培和桑黄、羊肚菌“双菌”轮作等种植模式,种植户每亩简易棚年可生产桑黄250公斤、羊肚菌500公斤,年可增收5万元。
三、做好桑黄宣传推介,打造“临清桑黄”品牌
一是强化品牌认证。积极开展“三品一标”、特色商标的认证,“临清椹果”“临清桑叶茶”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临清桑黄”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山东省第七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桑黄、金耳完成了有机产品认证。二是强化宣传推介。连续举办三届全国桑黄产业发展大会,2024年山东省第一届黄河故道古桑园桑黄会议暨金耳(临清)产业发展会议在临清召开。拓展了“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树立行业品牌。探索“直播+电商”销售“新模式”,打造了桑黄私域直播溯源基地;同时,在济南漱玉平民2000多家直营店和全国127家聊城“新三宝”直营店和227家“聊·胜一筹!”品牌直营店销售,桑黄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到达国内首位、业内第一。三是打造文旅促销模式。做好与临清市文旅资源的融合,聊城新三宝临清主营门店设在临清钞关景区。建设了桑黄文旅酒店,可容纳300人就餐和住宿。同时与多个旅游公司合作,将桑黄栽培基地、生产基地纳入旅游线路,将桑黄产品打造成为旅游纪念品、伴手礼,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以上。(供稿:临清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