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印江依靠食用菌等产业探索贫困山区致富新希望
发布时间:2012-02-1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初春时节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脚下印江大地,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1300亩食用菌采摘繁忙、4万亩无公害蔬菜整地待栽、21万亩生态茶园春潮涌动……
2012年,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抢抓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重大机遇,举全县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
扶贫开发,在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脚下纵深推进——
“增收致富”工程全覆盖。今年,印江县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战略机遇,在全县深入实施增收致富工程,全力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印江“增收致富”工程,经过两年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40个村试点,实现农民人均增收600元;2011年扩大到100个村,实现农民人均增收800元,人均增收最高达1798元。2012年,该县筹集资金5480万元,支持274个村实施农村居民增收致富行动计划,实现全县374个村农村居民增收致富行动计划全覆盖。
全县重点围绕“三轴”、“三连线”建设以生态产业、特色蔬菜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展示带,在铜遵线、印松线、印沿线、印秀线、印德线等主要公路沿线,建设示范生态茶园基地2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万亩、精品果产业基地0.2万亩、农业观光园0.1万亩,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种养大户等,拓宽增收渠道,确保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538元,增长22%。
印江按照资金使用“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资金,整合资源,帮助贫困村寨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建设和生态建设,形成了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印江经验”。
“整县推进”构建大扶贫。2011年,印江推广扶贫开发“整乡推进”成功经验,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区域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先行、以点促面、长短结合、统筹兼顾”的原则,在贵州省率先实施扶贫开发“整县推进”工作。
如今,荒山变茶海、坎坷变通途、寂寞的乡村摇身变成集贸市场,这在曾经极度贫困的武陵山区成了不争事实。
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增速位居全省53位,比上年进8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19元,比上年增长22.9%,增速位居全省第43位,比上年进5位。贫困人口增收明显,1万多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2012年,印江加快扶贫开发进程,重点抓好新业乡、新寨乡“集团帮扶”和板溪镇“整乡推进”项目实施,分片分区域进行整体产业规划,引导群众发展效益高、优势明显的长远产业,深入实施扶贫开发“整县推进”。
“减贫摘帽”走向富裕路。印江以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减少贫困人口为核心,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按照“县负总责,乡为主体,落实靠村,扶持到户”的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减贫摘帽”6个乡镇的贫困村、贫困户。整合资金,支持贫困乡镇发展主导产业和实施重点项目,使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提高。
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坚持把产业化扶贫作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12年,全县发展烤烟3万亩、茶园3.4万亩、核桃4.75万亩、林下养禽500万只、食用菌3000万棒、辣椒5万亩、中药材2万亩,努力实现全县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30%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3.3个百分点,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32万人以上,贫困人口返贫率控制在5%以内。
贵州省印江县2012年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3年要实现全县“减贫摘帽”目标,到2020年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