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4-2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1亿袋、4万吨、全国第一……把这些关键词串联在一起的是顺昌县“海鲜菇王国”。
具体来说,就是每年工厂化生产海鲜菇突破1亿袋、日产鲜菇100吨以上(年总量约4万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80%,销往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及港、澳、东南亚和欧美等地。
创造这个神话般故事的,是顺昌县50多家食用菌生产企业。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它们借助科技的力量,改变传统生产模式,以快速裂变的爆炸式速度,在“中国杉木之乡”崛起了一个令业界惊叹的“海鲜菇王国”。
然而,激流之下有暗礁,辉煌当中有危机。在“海鲜菇王国”盛极之今日,投资一哄而上、产能相对饱和、市场低迷不振、价格成本倒挂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龙头老大”的炫目光环,能否持久?
工人在采摘海鲜菇
出厂检验是海鲜菇生产的重要一环,图为顺昌县宏瑞菇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灿泉,到包装车间检查海鲜菇分捡情况。
宏瑞菇业引进吹瓶机,准备新上海鲜菇瓶装生产线,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使用食用菌筒废料做锅炉的燃料,节约成本。 |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新模式
4月10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记者来到顺昌县宏瑞菇业有限公司,一睹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真容。
在洋墩乡路马头工业区,一个远离村落的依山傍水的平台上,标准化钢构厂房排列有序,清新空气中,幽幽的菇香沁人心脾。流水线上,数十位穿着统一工作服的农村妇女正在紧张忙碌,有的灌装菌袋,有的接种菌种,有的采摘鲜菇……
宏瑞菇业的董事长王灿泉,原在建材行业闯荡了20多年,2009年转行杀入食用菌行业,征地61亩组建菇业公司。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他的企业已具有日产4万袋海鲜菇的能力,成为顺昌食用菌行业的“黑马”。
王灿泉告诉记者,宏瑞菇业一开始就“不走寻常路”。在硬件和技术方面,可谓不惜血本:投入1500多万元,建成了8000平方米的标准化车间,全部使用冷链组合空调。此外,宏瑞菇业还通过安装可控射灯、调节光线和温度、控制二氧化碳浓度等一系列技术革新,生产出来的菇不仅产量高、品质好,卖价也高。
王灿泉表示,今年以来,宏瑞菇业加快上马“海鲜菇冷链物流及生产加工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2亿元,采用自动化瓶栽生产流水线设计方案,购置“接种、托盘、装瓶的机械手和联合机”、“气冲挖瓶机”等自动化生产设备,设计能力为年存储12000吨海鲜菇冷链系统。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形成年产值2.2亿元的生产规模。
随行的顺昌县农业局食用菌办主任王忠宏介绍说,顺昌县食用菌工厂化发展之初,车间主要是利用旧厂房、仓库改建而成,生产设施简陋,生产条件差。随着海鲜菇市场前景的不断看好,企业逐渐加大投资力度,通过大规模的技改扩建,厂房质量、设施设备、生产工艺都有较大改进,总投资超过了3亿元。神农菇业、兆丰生物、宏瑞菇业和菇朵朵菇业等企业经过精心规划和扩建,建成了整洁优美的厂区和标准厂房,并引进或研发智能化控制系统等先进的生产设备,有效解决了控温控湿的难题,实现全年365天循环生产。
“魔咒”破百业兴
“食用菌生产与保护森林资源,有着解不开的死结。食用菌的产能上去了,林木消耗量就不可遏制地增加了。”在业界,这是一个绕不开的“魔咒”。
众所周知,香菇、木耳等菌类的种植,主要原料是杂木木屑。省内省外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往往在“生产”与“保护”上左右摇摆,难以平衡。
摆脱不了“魔咒”,海鲜菇产业就永远不可能做大做强。
王灿泉说,顺昌海鲜菇走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主要原料是棉籽壳、麦皮、玉米粉、玉米芯、草粉以及极少量的木屑,每袋干料8两,木屑使用量仅占不到10%。同时,各生产企业普遍推广卧式锅炉及立式节能锅炉,使用废菌筒全面代替枝桠材作燃料。
“神农菇业、广生菇业等企业已经做到不消耗一根燃料木材。随着技术的更新,以玉米芯、菌草代替木屑,以杉木木屑代替杂木木屑使用量将逐步扩大,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对森林的影响也将逐步减小到忽略不计。”王忠宏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顺昌海鲜菇工厂化生产过程中,再一次印证了这个浅显而深刻的道理。
生产厂房从简陋到完善,生产工艺从简单到复杂,生产品种从引进到创新,生产技术从试验到成熟,顺昌县海鲜菇生产企业广泛开展同福建农林大、省农科院、省食用菌总站等联系协作,海鲜菇的产量、质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产品价格比同类产品提高10%,企业效益比同行业提高20%。
去年,顺昌县食用菌总产值3.77亿元,占全县农业种植业总产值的47%。工厂化海鲜菇栽培还提供了4000多个就业岗位。
王灿泉告诉记者,宏瑞菇业长年招收农村女工近80人入厂工作,每年的工资总额突破100万元。
“在家门口上班,一边能照顾家,一边每月都有几千块的收入,很满意。”来自路马头村的一位刘姓妇女,手脚麻利地为鲜菇切兜、分拣、打包,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
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可集约化利用土地,并取得效益最大化。
王灿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顺昌县工厂化生产的现有水平,10亩用地建厂房,投产后年生产规模为250万袋,即1亩地可年产25万袋,产鲜菇15万斤、产值120万元、利润37.5万元,且不存在连作障碍。而自然条件下1亩土地生产竹荪,产值1.2万元、利润3500多元,并且同一块地需间隔4年才能再种。由此可见,工厂化生产的产量、产值、利润是自然条件下生产的100多倍,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工厂化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还带动了包装材料加工业、建筑业、专业设备维修业、菇品和生产资料流通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个以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为核心的新产业链逐步形成。
急速扩张下的阴影
顺昌海鲜菇的发展源于神农菇业公司。2001年,“神农菇业”从日本引进海鲜菇,通过工艺改进,自主研发出“神农白雪”新品种,从组织分离到常温培养,最后成功地进行了工厂化生产。
“2005年以前,顺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仅神农菇业1家,年生产规模200万袋,年产量600吨;此后逐步扩展,到2008年有5家,年生产规模700万袋,年产量2100吨。”王忠宏说。
作为一种珍稀菌菇,海鲜菇亮相市场后,以其它菇类无法比拟的优势,迅速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去年,海鲜菇、白雪菇价格每公斤为14-24元、白玉菇价格每公斤高达36元,节日期间,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最高利润达60%,投资回收期1-2年。
正是由于海鲜菇珍稀、价俏、利高和市场前景看好,从而吸引了众多的投资目光。2009年以来,顺昌的海鲜菇产业发展迅猛,企业和产量都以几何式倍增。去年,全县生产海鲜菇8000万袋,产值3.36亿元。今年,生产规模可轻松突破1亿袋,产值达4亿元。
高速扩张的盛况之下,不可避免地夹杂着一哄而上、无序竞争的问题。稍不留神,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将前功尽弃。
去年底以来,周边地区也纷纷上马海鲜菇项目,市场不断加入了新的竞争对手,在销售市场相对饱和的状况下,产品价格一路下滑,并持续低迷。
“春节后,一级市场的海鲜菇价格,每公斤不到9元。这个价格,已到了生产成本的边缘。个别小规模的企业,价格与成本已经倒挂。”王忠宏忧心不已。
“2010年前,有菇就能赚钱;2011年,大家基本都赚钱;今年,日产5000袋的生产企业,一不小心,每月要亏6到8万元。如此下去,‘海鲜菇王国’将轰然坍塌。”
如何跨过这道“坎”?
在顺昌县农业局局长陈天财看来,质量问题才是决定一个产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生产,积极引导企业申报‘三品’认证,用品牌赢得市场。”
顺昌县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品种为低温菌,一般不使用农药,生产环境清洁,原辅材料和生产过程易于检测、监控,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高。目前,神农菇业“白雪”和“白玉”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另有25家企业正在申报无公害认证。神农菇业生产的“神农白雪”荣获2010年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和福建省著名商标。
王忠宏认为:“发挥同业公会的作用,抱团取暖,才能迎来又一个艳阳天。”
2010年,顺昌县由农业局牵头,成立了食用菌同业公会,参加公会的会员有食用菌生产企业、物流企业、机械设备维修服务企业、菌料及包装材料加工、供应企业等36家、投资入股农户400多人。同业公会在统一原辅材料采购、技术、信息交流、产品价格控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结成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价格联盟,能在原材料快速涨价的情况下,迅速反映到产品价格,保持生产利润。
“困难面前,不择手段,恶性竞争,只能是相互残杀;同心协力,靠科技创新和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打造品牌,拓展市场,方是解围脱困的良策。”王灿泉说。
“价格倒逼成本,企业没有退路。”这是顺昌县海鲜菇企业的共识。
“由于起步最早、技术领先、产能垄断和体系完善,顺昌菇业已掌控着全国同类产品的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王忠宏对此颇为骄傲:“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海鲜菇王国就能持续辉煌。” (作者:林志明 黄伟 林峥嵘 文/摄)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