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5-3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本网讯(记者 陶静)曾几何时,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的发展速度令世界侧目,尤其金针菇工厂化,由于技术成熟、利润可观、市场认知度高,一度成为追捧的焦点。然而,高速的发展也增加了脱轨的风险。2012年,一直发展顺利的金针菇工厂化终于迎来了一场行业大考。
据《食用菌市场》采编组调研显示,目前市场金针菇价格均价为5元/kg,较去年同期下降40%,为十年以来的最低价。目前近半工厂亏损,部分企业已经停产。对于此次金针菇工厂化困局形成的原因,专家分析,主要是违背市场规律,盲目扩张,最终导致的市场报复行为。据记者了解,早在2010年全国工厂化金针菇产量规模已达到30万吨,中国食用菌协会也曾提醒,若产量未来两年保持40%复合增速,则2012年将进入产销量临界。期间,不少专家学者也提出相同的声音,但这一切并没有遏制住工厂化金针菇狂奔的车头。近两年农业政策趋好,大批社会资金涌入,新建、扩建速度远远超过市场消化速度,最终市场不得不以一场残酷的大考,完成工厂化金针菇行业洗牌。
面对大考,各家企业也报以不同心态。行业困局对大企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目前甚至已经影响到了企业发展战略。南方某上市公司已经调整了企业扩建项目。另有两家大型企业上市计划受阻。虽然如此,但是大企业的心态依然较为平和。一方面大企业的有较好的市场铺垫和品牌基础,销售相对稳定,同时大企业流动资金相对充足,“家底厚,年关好过”。记者采访到山东一家日产40吨的工厂化金针菇企业,该企业表示,面对行业大考,他们不仅不畏惧,反倒觉得是行业的一件好事,可以借此提醒投资者不要盲目投资,避免大量资金的涌入。
而日产10~15吨的中型工厂化企业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在市场扩张中,大企业扩建带来的冲击远远大于新进入资本的冲击。不少企业认为,正是大企业盲目扩建导致了产能过剩,进而引发行业困局。更有甚者认为,近一年,由于大企业扩张而增加的产能至少在800吨/日。对此,记者也采访了北京、江苏、广州的几家知名企业。他们普遍认为,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做得好的企业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更好,扩建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举措之一。
面对大企业和中型企业之间的口水战,小企业和新建企业丝毫不感兴趣。他们要么疲于应考,无暇顾及,要么游离于大考之外,无心观战。在对这类企业的调查中,记者看到了最糟糕的企业,也看到了状态最好的企业。目前食用菌行业中,小企业占比高达80%。“小”是他们的劣势,但也因为小成就了他们的灵巧。他们要么被吞没,要么游刃有余。他们身上演绎着这个行业最残酷的一面,同时也演绎着最具希望的一面。
很多小企业面对这场行业大考压力很大,不少新建企业更是不知所措,满怀信心的建好厂房,刚刚投入生产就面临这样一场大考,除了懊悔投资前的考察不足,也只能是祈祷下半年形势有所好转。更有部分小企业选择了罢考。记者调查中,停产企业均为小型企业,江苏一家小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销售一箱金针菇赔10块钱,仍然很难卖出去。另一家浙江企业告诉记者,现在不是价格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有人要货。目前市场没有任何好转迹象,他们觉得与其费尽心力赔钱,不如停产等待时机。
但也有一些小企业游离在行业大考以外,依然乐得逍遥。记者采访到山东一家小型工厂化企业,其产品只供应本地市场,多年来市场平稳。目前他们40斤一箱的金针菇,价格为110元/箱,比其他省市价格略高。该企业负责人介绍说,前些年40斤装金针菇均价140元/箱的时候,他也买110元/箱,产品多年来只销售本地市场,质量稳定,价格稳定,产量稳定,所以受影响不大。另有一家扬州小型工厂化金针菇企业,40斤装金针菇市场售价120~130元/箱,是本次调查中售价最高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产量平稳,只供应当地县、镇,几乎不受大环境冲击。
面对行业大考,企业规模未必和最终成绩成正比。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已经发现,大企业向我们展现了品牌化优势,而那些游刃有余的小企业则向我们展示了区域化优势。面对行业洗牌,能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大的企业,但一定是最适合市场环境的企业。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