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展机遇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龙江省食用菌协会第三届二次理事会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

    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创新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2-08-0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2011年山东省食用菌发展的基本情况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山东省食用菌行业紧紧围绕保障市场供应、确保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力推进食用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又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头、起好步。
        ——产量效益再创新高。2011年,山东省食用菌产业按照省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提出的现代农业发展要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以绿色安全为宗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增加农民收入,食用菌产业又取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2011年山东省食用菌总产量达315.2万吨,产值达183.3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26%、15%,产量产值再创历史新高,产值在山东省农林牧渔产值构成中,高于林业。出口量18.2万吨,创汇2.5亿美元,消耗农作物秸秆600万吨,菇农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品种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在稳定大宗品种规模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栽培品种的多样性。山东省平菇、金针菇、木耳、双孢菇、香菇、鸡腿菇、草菇等主栽品种产量均比去年显著增长,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金针菇46.87万吨,双孢菇34.54万吨,毛木耳27.79万吨,黑木耳11.09万吨,产量分别比去年增长33%、34%、45%和43%。珍稀品种如杏鲍菇、真姬菇、灵芝、白灵菇、虫草、银耳和秀珍菇等产量也有较大提高。其中杏鲍菇4.34万吨,白灵菇1.21万吨,产量分别比去年增长62%和38%。杏鲍菇和白灵菇工厂化生产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品种产量。栽培品种的多样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同时有效规避了生产者的市场风险,提高了食用菌产业的整体效益。
        ——栽培模式日趋高效。以往山东省食用菌传统栽培的主要模式是大棚季节性种植,近年来山东省栽培模式由原来的简易大棚向菇房立体栽培式发展,由原来的单季栽培逐步向多季周年栽培发展。由于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助推,尤其是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示范带动,多数县市推行了通过高温型品种与中低温型品种的合理搭配实现同一栽培设施内周年栽培。如冠县(灵芝+白灵菇),莘县(杏鲍菇+草菇),金乡(金针菇+高温平菇)等模式和邹城等地发展的不同温型香菇、平菇品种合理搭配模式。多季周年栽培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设施利用率,实现了食用菌产品的周年供应,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更显著提高了菇农收益和产业效益。
        ——园区建设逐步加快。随着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食用菌产业已成为部分县(市、区)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果菜项目的带动下,某些县市党委政府着眼长远的理性规划,因地制宜的配置资源,一批现代化的食用菌园区在齐鲁大地上拔地而起。齐河、惠民、武城、邹城、梁山、平阴、邹平、广饶、莘县、苍山等十个县(市、区)新建了现代化的食用菌标准生产园区10余个,吸纳近千个食用菌种植大户,大大提高了食用菌种植水平和效益。(例如:齐河大黄乡以康瑞公司为龙头引进了祥瑞、丰瑞、君瑞、福瑞等8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以及1家食用菌加工企业、1家有机肥料厂、1家包装箱项目,共11家生产企业,形成了占地1100亩,年可栽培食用菌76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园区。)
        ——工厂化生产快速发展。近几年,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作为一支新的生力军,在山东省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呈现出了规模大、品种多、质量优、效益高和带动能力强等特点。目前,山东省投资达千万元以上的工厂化生产企业近100家,这些企业大都实行自动化、标准化生产,全部实现了周年生产和供应。2011年是山东省食用菌工厂发展较快的一年,无论是在企业数量上还是产能上,还是模式创新上,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成为山东省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菇以及真姬菇等品种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山东省增加了食用菌工厂化企业近30家,工厂化生产企业年产鲜菇达40多万吨,较2010年翻两番。(仅邹城市就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投资2亿多元日产近30吨杏鲍菇的山东福友菌业有限公司和投资过亿元日产杏鲍菇15吨左右的山东福禾菌业有限公司。由于现代农业资金果菜项目的推动,山东集盛食品公司又扩大了生产规模,投资5亿元,占地1000亩,项目全部竣工后,食用菌栽培面积可达180万平方米,年产鲜菇6万吨,年加工生产食用菌罐头6.8万吨,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厂化双孢菇生产加工基地之一。)
        ——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多年来,我们致力于推进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提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在山东省提倡鼓励“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及“合作社+基地+农户”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11年底,山东省共有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协会及中介组织300余家。山东省有30多个县市区实行了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及统一市场销售,山东省已有60%的菇农走上了产业化经营的轨道。通过一体化组织形式,形成了合理的利益机制,既使农民得到更多的保障和实惠,也利于企业自我积累和发展,拉长产业链,实现产业的最大增值。(梁山县馆驿镇食用菌园区及高密惠德园区实行“统一菌包生产、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收购销售”的小老板负责制的工厂化生产模式,园区内产品统一进入区内龙头企业搭建的全国百家销售专营店的销售平台,从而推动了整个食用菌产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通过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市场营销,使一家一户无法抗拒的市场风险得到了有效化解,增强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深加工步伐加快。由于食用菌产品自身的营养价值,受市场需求和比较利益的拉动,一批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应运而生。目前山东省食用菌加工企业80余家,加工类型包括干制、腌渍、罐头制品、酒品饮料、调味品、以及部分功能性食品和药品。通过深加工,或延缓了产品销售期,或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或拓展了食用菌的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成为食用菌产业新的增长引擎。
        ——黄河三角洲蓄势崛起。近年来,随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引领了黄河三角洲地区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崛起。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年底,黄河三角洲地区食用菌产量已达到32.5万吨,占山东省总产量的11.65%;产值26.57亿元,占山东省14.76%。2009年10月17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邹平芳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食用菌产业在现代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2011年5月29日,省委书记姜异康在广饶荣丰食用菌公司视察调研时对食用菌智能型工厂化项目能充分利用农作物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符合黄蓝两大战略要求,符合高效生态发展定位,符合现代产业发展方向给予了高度赞扬。胡总书记和姜书记的视察,进一步促进了该区域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该区域目前已呈现出品种多样化、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发展品牌化、经营产业化、模式创新化、发展科技化的特点。形成了全国知名的惠民、广饶、邹平、利津、滨城、高青、垦利等十个主产县(市、区)及惠民石庙镇、皂户李乡、魏集镇;广饶县大码头镇和花官镇;邹平县的九户镇、高新办、临池镇;利津盐窝镇;滨城区梁才办、秦皇台镇等30余个食用菌重点名星乡镇。涌现出了广饶荣丰、邹平芳绿、惠民春生、惠民美孚德、垦利正汉、利津绿野等食用菌工厂标准化生产和加工龙头企业20多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近40家,带动农户近十万户。

        二、山东省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主要得益于:
        第一,政府政策的强力推动。近两年,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出台并实施了多项惠农助农政策。自省政府下发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鲁政发〔2010〕81号)”以来,山东省农、财两厅启动了山东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果菜项目,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也扩大了实施范围,加大了扶持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仅省财政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投入近4000万元(其中果菜项目四个县2300多万元;推广项目480万元;生态农业果菜项目800余万元〔垦利3000亩,东昌府区1250亩,驿城区200亩,莱城区700亩,今年又增加台儿庄区3000亩,广饶4000亩,利津县1700亩,鱼台3750亩,滨城区1200亩,博兴600亩〕;良种、创新、扶贫项目等近350万元;农业部种子工程项目350万元)。各地纷纷制定了当地的优惠政策,确立扶持资金,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推动和有力支持。
        第二,市场需求的有力拉动。当今社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进步,人们不再是只追求温饱,而是要追求安全、卫生和健康,需要更多品类的健康、方便、功能性食品,而食用菌产品恰恰具备这样的营养和功能。消费决定市场,市场诱导产品,这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市场永远是拉动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第三,百姓种菇的积极性持续高涨。食用菌产业具有点草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特点,其生产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投入产出比例大约1:3~5。据国内调查,一个300平方米的蘑菇大棚一年能消化10~15吨秸秆和10~15吨动物粪便,按照目前的栽培技术,可产鲜菇1.5万斤,产值约4.5万元,纯收入达2.5万元以上。因此,食用菌产业具有明显的效益优势。受产业比较利益的拉动,农民种植食用菌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有力地加速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各级食用菌主管部门和科研部门贡献突出。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十几年的跨越发展离不开山东省各级农业部门奋发努力,离不开广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热情奉献,离不开各级科研部门的辛勤研究。一是各级农业部门把食用菌产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落实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并切实履行职责,加大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示范与推广,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技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人才保障。二是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加大了科技研发力度,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究,为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是传统栽培上,大多是季节性生产,种菇设施种半年闲半年,效率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工厂化发展上,品种选择存在盲目性,技术与管理人才日显匮乏。
        三是科技创新上,科研与生产应用联系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滞后。
        四是产品质量安全上,个别地区监管不到位,个别产品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五是菌需物资供给上,仪器设备生产企业少,生产能力小是产业发展的短板。
        六是产业机制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市场预警机制尚待建立等。
        七是市场营销上,缺少在山东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专业食用菌产品物流中心,与食用菌大省不相符。

        四、工作思路及建议

        以提高规模化水平为重点,着力保障食用菌稳定供应。
        1、围绕大宗菇类,突出上档升级。对于平菇、双孢菇、金针菇、香菇、木耳等山东省主栽品种,一是要根据生产季节、栽培品种等重点围绕新技术和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指导。二是在山东省原有优势区域的基础上,聚集整合周围与边缘地区的物质资源、技术资源、生态资源和人力资源,发挥聚集和扩散作用,进一步扩大优势区域,形成新的更大的区域优势布局。鼓励、提倡、引导优势区域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切实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和产品供应。
        2、围绕珍稀菇类,突出区域发展。根据山东省食用菌“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在巩固常规品种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扩大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珍稀菌类的生产规模,引进一些适销对路,种植技术成熟,效益较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尽快形成区域独特优势。
    以提升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着力推进标准化进程。
        3、围绕反季节栽培,突出提质增效。对于目前山东省的反季节栽培和工厂化生产的品种,一是要重点围绕适宜反季节栽培的品种选育、工厂化生产工艺流程、设计质量安全控制等进行指导。二是鼓励、提倡、引导企业做到品种合理搭配,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产品提质增效。
        4、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一是建立健全食用菌标准体系。积极申报制(修)订菌种、产品质量及检测方法等标准,不断补充完善生产急需的指导性技术规程等,为标准化生产提供依据。二是结合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果菜产业项目,在主产区推进标准化核心示范区建设,以标准化生产基地为样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标准化生产。三是鼓励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申请有机、绿色、无公害 “三品”、HACCP或ISO9000等质量安全认证,促进食用菌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以提升工厂化生产水平为重点,着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5、鼓励工厂化生产企业科学发展。积极引导、培育和壮大一批产值过千万元的生产型和加工型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生产高科技含量的优质产品,提高辐射带动能力。鼓励其把科学、合理的管理经验与食用菌产业特点结合起来,组建懂管理和善经营的团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6、指导工厂化企业提高科技能力。引导企业注重科技投入,鼓励其采用高端精良的生产加工设备,加强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攻关。尤其是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开发自有品种。
    以规范食用菌生产为重点,着力强化菌政管理
        7、切实加强食用菌菌种行政许可。各市地要全面了解掌握菌种生产厂家情况,山东省一、二、三级菌种场办证情况。对于新申报的企业,要认真做好资料审核、指导和现场考察工作。同时,要督促已到期的办证企业做好许可证的重新申报工作。
        8、加强生产过程控制与质量监督。积极配合工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农业执法部门,深入开展菌种、原辅材料、农药等投入品专项整治。
    以提高深加工能力为重点,着力拉长食用菌产业链条
        9、加大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重点对食用菌保健食品、休闲食品、调味品、化妆品及药品等进行研制熟化,切实拉长食用菌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10、努力实现从原料基地向产成品基地的战略转移,促进产业升级。大力推进食用菌深加工园区建设,积极引进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以加强科技创新和培训推广为重点,着力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11、加大品种选育、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围绕安全、高产、高效,重点培育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抓好新品种示范推广,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创新研究,建设一批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
        12、加大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省、市、县三级技术推广部门要紧密结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县、省财政支持重大农业推广等项目,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振兴项目等,整合科研、教学单位等社会技术资源,加大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推广服务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广大菇农对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需求。
        13、加大技术培训力度。要通过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提升等项目,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农民示范带头户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技术骨干,充分发挥其帮扶作用,辐射带领百万名菇农切实提高业务素质。
    以实施黄河三角洲战略为重点,着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14、加快食用菌示范园区建设。根据省政府出台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中确立的黄河三角洲地区食用菌优势生产区域和东营市、滨州市确定的食用菌重点县(市、区)和重点乡镇,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打造几个集约化程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园区。
        15、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鼓励当地各级党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壮大一批工艺先进、科技含量高、出口能力强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学习广饶荣丰、邹平芳绿等先进单位的经验,扩大生产规模,搞好工厂化生产和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实现加工增值。同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切实带动农民增收。以促进交流合作为重点,着力强化行业宣传与服务
        16、协助中国食用菌协会做好在山东省召开的全国食用菌创新发展大会有关工作。今年7月,中国食用菌协会将在山东省高密市召开“中国(潍坊•高密)食用菌创新发展交流大会”,这既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展示山东省产品和形象的机会。作为东道主,我们应做好协助工作,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会参展,同时也利用此次大会做好宣传,捕捉商机,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17、切实做好省食用菌协会换届筹备工作。认真做好协会换届相关筹备工作,包括领导班子产生、会议方案制定,协会章程修改等材料准备以及表彰、会务等各项工作。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