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用菌是三明市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据统计,2011年全市食用菌生产达5.22亿袋,产值11.95亿元,其中珍稀食用菌产量和产值分别达6.1万吨和4.1亿元;全市食用菌总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1%左右,全市人均食用菌收入达400多元;食用菌产值上1亿元的有尤溪、将乐2个县,食用菌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的乡(镇)有15个。这几年全市栽培的食用菌品种已达23个,主要以香菇、蘑菇、草菇、金针菇、毛木耳、灵芝、竹荪、茶薪菇、杏鲍菇、真姬菇、大球盖菇等为主。食用菌是在粮、菜、果后的第4位大宗经济作物,对三明市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指利用设施、设备进行人工调控温、光、水、气等气候因子,使食用菌实现周年化生产的一种模式。其目的是提高食用菌复作指数,提高设备和设施及资金的使用与周转率,获得较佳经济效益。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我国食用菌栽培方式的一种改革和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需要,生产发展迅速。在“全国第四届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会议”上获悉,2011年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达到了652家,比2010年增长47%,年总产量由2010年65吨上升到99万吨,增幅达52%,日产量约达3180吨。三明市也与全国一样,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也得到快速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新亮点,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就三明市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现状与问题、前景与对策作些探讨,供领导和同志们参考。
一、现状
(一)食用菌工厂化从引进试验生产向规模生产发展转变
2007年,三明市才引进创办第一家将乐县禾生原生态菌业有限公司金针菇工厂化生产企业,当年示范生产金针菇6万袋,产值约20万元,可到2011年的短短的5年中,三明市工厂化设施栽培企业发展到19家,生产规模达3500多万袋,产值1.2亿元以上。今年上半年又有3家食用菌工厂化企业落地三明市有关县。从目前看,投资规模最大的是福建丰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去年下半年在沙县夏茂征地110亩建设真姬菇工厂化生产线,计划总投资达8800万元,日产真姬菇5万袋,鲜菇12.5吨,年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
(二)食用菌工厂化从单一品种向多品种生产发展转变
2007年,三明市仅将乐县禾生原生态菌业有限公司试验示范生产白色金针菇一个品种,可目前生产的品种有白色金针菇、真姬菇、杏鲍菇、草菇、秀珍菇、灵芝、白木屑、香菇等8个。白木耳和香菇2个品种工厂化设施栽培为三明市首创,分别建在建宁县和尤溪县,总投资分别已达3000万元和1500万元,目前均已投入正常生产,引起同行和许多菇农及有关食用菌工厂化投资者的高度兴趣与关注。
(三)食用菌工厂化从简单设施生产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转变
头两年,三明市相当一些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栽培企业考虑投资、技术和市场风险等问题,许多厂房建设和设施、设备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就地自制,缺乏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可随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效益的好转,一些设施、设备和栽培技术不断完善和改进,并开始向智能化管理转变。如改人工半人工拌料、装袋为基本实现机械化拌料、装袋,改自制灭菌柜为电脑温控专用食用菌灭菌柜,改菌袋自然冷却为空调强冷冷却,改接种箱接种为空气净化室接种,改培养室菌袋空调培养为空调、水帘和智能控温培养等。
(四)食用菌工厂化从粗放生产向绿色、品牌经营管理发展转变
前两年,三明市各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栽培企业只考虑每天能把长出的鲜菇卖出去,能卖好价钱就行。可随着食用菌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的产品质量犹如“大浪滔沙”,优胜劣态,出现了同样的菇品不同的厂家就有不同的批发价,其价差每公斤达0.6—1元不等,给优质企业产品占领市场提供了契机,注重了对产品市场的保护,一些工厂化企业纷纷注册了商标,并崭露苗头的品牌产品有“龙栖山”食用菌、“菌芝堂”杏鲍菇、“元蕈”金针菇、“龙威贡”白木耳、“老菇伯”香菇、“金绿宝”草菇等。
二、问题
(一)产业发展规划滞后,生产发展不平衡
从目前三明市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分布情况看,各县(市、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如泰宁县已发展5家,将乐县也有4家,可梅列、三元、大田、明溪、清流等县(区)尚未引进发展。从生产布局上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没有纳入地方政府部门的统一规划,主要是靠投资者自发生产,这个乡一家,那个村一家,没有集约规模生产经营,栽培的品种也较雷同化,多数以金针菇、真姬菇为主,而有的企业栽培品种则安排3~4个,认为这个品种市场不好可以靠其它品种替补,结果不成规模,没有市场竞争优势。
(二)资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短缺
从目前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投资比较大,一般日产2—3吨鲜菇的生产规模,没有600—700万元的投资建设上不了档次。有的企业由于资金不足,从建厂到投产拖了2~3年,增大了投资成本,有的企业有了建厂资金,可就没有了流动资金,使生产陷入困境。同时,多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的专业管理技术人员非常紧缺,即使是高薪也不一定能聘到较好的“全能型”管理技术人才。还有,这两年企业还出现了用工难,不但招不到工人,且劳动工资大幅上涨,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困难。
(三)生产技术不规范,标准化尚未建立
食用菌工厂化设施生产是近几年才大力发展起来的新事物,在很多设施建设和设备生产上都是摸索着前进,不断地更新改换,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在技术上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况,不太愿意与同行之间进行交流和交换意见,多数企业都是靠自己边干边学,常走弯路。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食用菌工厂化设施建设和投料生产等没有一个标准化,每个企业、每个生产品种的设施建设和栽培配方都不一致,出现了管理技术难掌握,产量、品质差异大等问题。举个例子,这个企业的技术人员对自己工厂的温、光、水、气等管理比较得心应手,可到了其他一家企业的生产管理又不适从,要从头摸索。
(四)品牌产品尚未打响,市场开拓有待加强
由于目前多数企业处在建厂发展初期,生产规模还比较小,资本积累有限,在市场开拓力度上还不够大。多数企业负责人认为,产品能卖的出去,保住一小块市场就可以了,没有在品牌产品的发展规划和市场开拓上作更多的努力,如“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和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HACCP食品安全体系等建设不足,知名品牌产品尚未建立。同时,对市场的研究也不足,多数企业产品雷同,市场挤压大,价格不稳定。
三、前景
(一)食用菌工厂化是食用菌产业发展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方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品安全的高度认识,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栽培是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需要,是一家一户落后小作坊生产方式改革的必由之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最大特点是:有利于产业规范化、标准化的实施和食用菌良种、良法的普及与推广;有利于产品质量安全系数的提高与保证,降低劳动力生产成本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利于引进、开发一批先进的生产设施和设备,推动食用菌向高端技术发展,繁荣地方经济和农民增收。可以说,这条路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在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工价大幅提高的农业生产现状下,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必然趋势。
(二)食用菌工厂化是提升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技术保障
食用菌工厂化是以设施化、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和企业化管理为主,各企业都比较重视产品质量,各个生产工序环节都有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把关。再加,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在较封闭式的情况下进行,一般不使用有害有毒培养基质和农药、化学添加剂,从源头上确保了食品安全。因此说,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产品与千家万户农民小作坊生产比,安全系数大幅提高,具备新鲜、绿色、优质、营养、安全,符合现代人追求生活品质的要求,容易被广大居民认知并接受。
(三)食用菌工厂化是推进食用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从目前生产情况看,多数食用菌工厂化企业主要是利用农业废弃物,如棉籽壳、松、杉木屑、菌草、稻草、甘蔗渣等原料栽培木生和草生食用菌,做到既能使农业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又能缓解“菌林”矛盾,促进食用菌可持续发展;食用菌收获后的培养基废菌料不仅可作为绿色有机肥还田,还可再次利用栽培如竹荪、大球盖菇、平菇等大田栽培的食用菌。可以说,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从原料利用上可广开代用料利用之门,使企业降低成本,从废菌料利用上可广开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增加企业生产效益,做到一举多得。
(四)食用菌工厂化是实现食用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食用菌生产的主体仍是以小规模、家庭分散生产经营为主。这种生产方式虽然投资成本比较低,千家万户均能生产,但只能季节性栽培,且产品质量无法保证,抗自然气候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弱,产业发展需要转型升级。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栽培就是在这种不适生产条件下应运而生,且发展迅速。因此,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实现了食用菌栽培的全天候作业、周年化生产、反季节供应,从而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靠天吃饭”的落后栽培技术,实现了食用菌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四、对策
(一)加强发展规划,把食用菌工厂化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项目来抓,实现跨越发展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因此,要重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发展规划,做好产业发展布局和产业化生产集聚。在这方面三明市尤溪县率先起步,有了良好的开端。如他们今年在洋中镇后楼村规划1000亩土地用于建设“海西(尤溪)食用菌科技创业园”,首批引进福建马诗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该公司首期项目占地面积为200亩,计划分两年半投资1.3亿元以上。
(二)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实现食用菌产业农民形成
食用菌栽培企业目前免收有关税、费,应该说政策还是比较优惠的。但正因为这样,一些当地政府部门领导的积极性不太高,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项目用地安排和审批上较有难度。食用菌工厂化既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部分耕作农民转为产业农民的首选项目,因此,从国家到地方都应提高发展食用菌生产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重要性与作用的认识,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如在企业用地、用电上给予优惠,对项目建设贷款、争取项目经费、申报龙头企业等给予优先支持。
(三)加快人才培养,引进大中专毕业生奉献于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实现综合型技术人才成长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从原材料购进、菌种引进、生产、培养基配制、拌料、装袋、灭菌、接种、菌丝培养、出菇管理、采摘、包装及贮藏等诸多生产管理技术环节,都需要懂经营、善管理、懂市场、尚营销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丰富的综合“全能型”人才,但目前这种人才非常紧缺。因此,建议各有关科研院校要积极开设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课程,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培育人才。同时,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要重视实践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为本企业生产发展服务。
(四)加快技术创新,不断改进和完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工艺,实现节能增效
通过对重大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不断发展和完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如开展新品种选育、生产工艺改革、安全生产技术控制、代用料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开发、保鲜贮运、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等重大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为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提供强大技术支撑。目前在栽培品种上,重点研究开发香菇、茶树菇、滑菇、草菇等市场较好的食用菌品种,向多菌类方向延伸,向高、中、低温品种全面发展;在项目投资建设上,要多考虑使用机械化、自动化,节省人工使用成本;在生产工艺上,要积极探讨、制定设施建造和栽培配方的标准化;在菌种使用上,要研究开发固体菌种液化技术等。
(五)加强市场开拓,重点提高产品质量和解决鲜品冷藏运输链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市场开拓,应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一起抓。国内市场,要加大对中、小城市食用菌鲜品市场的开发,疏解目前大家都往全国那么几个大城市蔬菜(食用菌)批发市场挤送产品的流通拥堵状况。同时,大力宣传食用菌营养、保健作用,积极引导酒家、餐馆和城镇居民消费。国外市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鲜产品出口时机已经成熟,要积极进军东南亚、北美、南美、欧州等市场,突破鲜菇出口瓶迳。同时,要积极开展研究鲜菇保鲜贮藏和鲜品冷藏运输技术,以及与超市对接工作,加快鲜品市场流通,大力推进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