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于玲)2013年2月8日(2012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日),记者来到了位于辽宁省建昌县杨树湾子乡,采访了杨树湾子乡食用菌专业技术协会会长东新平先生以及该协会担任技术总监的赵文龙老师关于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相关情况。
据了解,该技术协会下属有“建昌县帽山蔬菜种植合作社”是县级扶贫龙头企业,主要是以种植香菇为主。东新平会长向记者介绍,合作社建立初期,因为对食用菌行业不熟悉,也走了不少弯路。当时聘请的技术人员对于制种不太熟练,需要在外地购买菌种,在制作过程中污染率高、产量低,在2012年上半年基本都是赔钱的状态,都不想再干了。自从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赵文龙老师后,一切就在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全部都改变了,赵老师使用的是全开发制种模式,菌种自己做降低成本,基本是0.3%的污染率,产量大大提高了,赵老师把现有大棚没有合理利用的全部都改了过来,慢慢看着合作社有了起色,有了把合作社坚定做下去的信心。据悉,赵老师曾经在黑龙江、内蒙等地多个企业当任过技术总监一职,所到之处对他的技术都是非常的认可。这次来到杨树湾子,看到了合作社东会长发展食用菌的信心,赵老师很受感染,他规划三年将当地的食用菌产业链拉动起来。
说着说着,赵老师带着记者来到了一排排整整齐齐的自动化大棚,第一个进入的是刚刚发满菌丝的大棚。记者看着菌袋个个都发满了白花花的菌丝,生长旺盛,让记者很是奇怪,这些菌棒本应挪到出菇房进行出菇的,为什么在这里呢?赵老师跟记者说,合作社主要是跟辽宁沈阳的大批发市场合作,每次出菇后都会有大车来拉,前两天大车把出菇房的香菇全部拉走,正好马上就要过年了车都停了,采菇的人也都放假了,所以现在就控制温度,人为性控制到年后出菇,那个时候市场价格还是会很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像这样的大棚还有五六座。
记者又来到了一个大棚,这就是出菇棚了,每个菌棒上都密密麻麻的长着香菇。赵老师很自豪地跟记者说,他选用的都是优质的出口品种,产品产量高、质量好、口感好,所以特别畅销,而且赵老师还提到这已经是出第三茬蘑菇。
记者在大棚中跟采蘑菇的工人交流了解到,食用菌的消费市场已经不是前几年只停留在城市中,现在乡村也非常认可,吃的人也越来越多,对于食用菌这个产业已经让他们受益颇多,平时像他们这样的农村妇女,农忙的时候种种地,平时就在打打牌,就没有其他的收入了。自从这个合作社成立后他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上班了,一个月的收入能到达1000多元,这是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他们从心里认可了这个产业,也希望食用菌产业在未来的几年中在杨树湾子乡东会长的带领下快速发展,带领农民致富。
据赵老师规划,合作社将以种植香菇为主,然后再用生产香菇的废料生产平菇、鸡腿菇,再用废菌棒加工成燃烧棒或者是碳,循环利用。同时,合作社还将实施五统一:“统一菌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品种、统一销售”。目前总体生产大棚有30多个,已经投入使用的有20个左右,总体菌棒有150多万棒。合作社利用食用菌产业解决了当地的150多名留守妇女等劳动力,平均为每户增加农业收入达到1.5万左右。东会长最后表示,将当地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不光是面对国内市场,还要覆盖到产品出口、菌棒出口等贸易,并能真正地为当地老百姓做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