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是双孢蘑菇人工栽培的发源地,也是蘑菇工厂化生产最先进的地方。2013年5月27日—6月5日,福建省龙海市九湖食用菌研究所涂改临先生随欧洲蘑菇考察团,参加了荷兰蘑菇节,考察参观了荷兰、德国、比利时、波兰等几个欧洲国家的蘑菇工厂化生产企业,从中得到很多启发,撰写了精彩的欧洲蘑菇考察启示录,在此分享给广大会员及业界同仁,同时感谢涂改临先生为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福建省龙海市九湖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涂改临先生欧洲蘑菇产业考察
二十年前,中国就有人尝试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近十年,已有多家企业开始步入蘑菇工厂化的行列,可是到现在还没有非常成功的蘑菇工厂化生产企业,漳州市种植蘑菇已有四十多年历史,引领了整个中国的蘑菇生产快速发展,可是至今也还没有一家蘑菇工厂生产企业。这次考察参观,从中得到很多启发,中国应该借鉴欧洲的现成经验,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才能快速向大规模工业化、产业化发展。
荷兰的蘑菇产业发展状况
这次欧洲之行,可谓大开眼界。
荷兰的蘑菇产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具有三大特色:一是产业分工明确、精细;二是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三是高投入、高产出。近年来,荷兰已将其先进的工业化蘑菇生产技术扩展到了全世界。
荷兰栽培蘑菇自1900年至今已持续了100多年。1970年以前,荷兰的蘑菇生产水平与我们现在相似,人工用叉子翻料。当时雇工的薪酬约合人民币10元/小时,全国年产蘑菇仅300t,货缺价高,市价约合人民币80元/Kg,人们过圣诞节才能享用蘑菇。
1970年以后,荷兰蘑菇生产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产业化发展,例如1975年发明了“头端铺料机Head filling machine” , 床架铺料机械化;1980年荷兰1100家蘑菇工厂覆土改用泥炭土,制料与覆土专业化,种菇者只进行精细的出菇管理。随着蘑菇产业的快速发展,1990年荷兰三家大型专业制料公司开始采用三次发酵技术(PhaseIII),将蘑菇栽培周期缩短为6~7周,技术的进步使荷兰蘑菇总产量大大增加,蘑菇成了大众食品,市价约合人民币20元/kg,被大量加工成罐头供应欧盟各国。
蘑菇的工厂化生产是机械化、空调化、集约化的高级生产方式,使种菇不再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具有了工业化生产的先进性。在蘑菇生产发达的荷兰,隧道发酵、发菌技术的应用,使蘑菇生产出现了产业分工,专业的堆肥公司应运而生,蘑菇工厂不再进行堆肥,只专注于蘑菇生产的精细管理,蘑菇更加高产稳产,达到了蘑菇理论产率的极限水平。蘑菇工厂周年出菇8轮,每轮单位面积产量稳定在30kg/㎡以上,有6间菇房的家庭工厂平均每天产1t鲜菇,均衡供应市场,效益较高。

荷兰champasB.V.蘑菇厂
荷兰最值得我国学习的是蘑菇培养料集中式“隧道发酵技术”。这种技术的先进性在于“利用微生物发酵热完成巴斯德灭菌和腐熟”过程,与耗费大量热蒸汽的架床发酵工艺相比,隧道式发酵处理量大、能耗低,效益高,无环境污染。
荷兰专业生产的培养料不但供应本国的生产之需,还大量出口蘑菇培养料包块,他们有先进的蘑菇培养料打包技术,采用液氮迅速降低发菌培养料的温度,再压制成包块,装冷藏集装箱,长途海运到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出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