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专家建言食用菌市场流通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有些产区出现了产品销售不畅,特别是近两年来工厂化金针菇、杏鲍菇产品和个别传统栽培品种出现了价格下滑,生产者利润锐减的情况。如何加强食用菌产品产销对接,搭建市场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市场流通效率,解决淡季不淡等方面的问题。记者采访了行业内的一些领导专家,他们就食用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提出了富有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现整理了相关言论,以飨读者。
搭建更为通畅的食用菌市场信息发布平台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理事长李玉春认为,要破解“菇贱伤农”的怪圈,应该考虑搭建更为畅通的食用菌信息发布平台。首先,菇民可以借此了解食用菌特性,懂得科学种植的知识,避免落后的传统大棚种植。其次,能及时显示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食用菌的种植情况,避免盲目扩大或减少面积。
造成目前食用菌淡季市场的月份越来越多的原因是生产企业对于市场需求缺乏足够了解,没有对市场需求空间进行科学预判,工厂化企业屡屡刷新日产量的同时也就造成了产能的过剩,使得食用菌产品的市场价格也一跌再跌。中国食用菌商务网课题组在“2013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及市场情况调研报告”中指出,2013年全国工厂化生产企业总家数达到750家,较2012年的788家降低了近5%。这也是自2008年以来,工厂化生产企业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很大部分工厂化企业抵挡不住市场价格的下滑,出现严重亏损,有的倒闭,甚至有的干脆转行。
为了破解行业内存在的产销对接不畅难题,提高市场流通效率,从2001年开始,由中国食用菌商务网、《食用菌市场》杂志主承办的每年一届的全国新产品新技术会展活动,通过产品展示、专家论坛、实地参观考察行业优秀企业等活动,在理论上为主产基地及企业发展提供帮助;也为食用菌生产者、经销商及消费者之间搭建了产销对接的平台。13年的辛勤耕耘,全国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展会俨然成为行业内最盛大的会展活动,这次在河南郑州召开的“2014年全国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市场流通峰会”也必将是一次行业盛会。
农产品电商平台的打造有利于解决产销不畅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指出,食用菌作为蔬菜的一个小类品种,市场价格跟蔬菜一般规律性,一样容易波动起伏不定。这其中的原因,大多由于菇农对市场信息掌握滞后,长期存在菇农与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很多时候菇农具有跟风种植心理,当上一季食用菌销售的比较好,往往今天就有很多菇农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在短时期内会造成市场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引起产品价格下降,随后就是菇农减产,来年市场价格又会上涨,长此以往,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近年来,农产品电子商务正冲击着传统的流通体系,一些食用菌企业为了扩大销售渠道,纷纷涉足电子商务领域。食用菌企业与电商通过线上与线下的联姻,将使食用菌产品流通迎来黄金发展期。
在戴中久会长看来,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的生产大多是小生产,而进入流通领域后,则面对的是大市场。小生产如何应对大市场,农民“卖难”、消费者“买贵”,是长久以来的流通难题,而发展电商将有助于减少层层流通环节,发展快捷高效配送,并且由于电商形态下的透明价格交易,将对农民的生产带来更直观的价格传导,进而引导生产更加按照市场规律更有序地进行。
他提到目前商务部正大力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即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可以预见农产品电子商务将成为未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