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毅:“食用菌大王”的传奇故事
发布时间:2015-05-29
来源:黔东南新闻网
“今年我们准备增加32个大棚,制作菌苞60万棒,将香菇种植面积扩大到60亩,解决150人就业,实现年产值400余万元,同时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寨500余人共同发展”,岑巩县黔思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毅对记者说。
2015年5月1日,岑巩县一位农家青年被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消息传来,当地的农民群众都由衷地说:“这个荣誉,他当之无愧!”他,就是大有镇统口村委会文书胡毅。
胡毅于1998年7月从贵阳司法警官学院毕业,毕业后他没有像其他同学哪样,从事自已所学的专业,开始自已的职业生涯,而是南下选择在浙江庆元县食用菌种植基地务工,经过5年时间的打磨,在香菇种植方面他从一个门外汉“小胡”蜕变成一个行内的“胡大哥”。在食用菌种植场学得一手香菇种植技术,为了证明自身价值,胡毅在浙江庆元县城郊区租了4亩地种植3万棒香菇,当年获利6万元。然而好景不长,在浙江当地种植食用菌原材料成本大幅提升、随着食用菌种植基地增多、加上人工费用、土地租赁费用猛涨等因素,这些对于一个异乡创业人来说无疑是困难重重创业之路举步维艰,随着获利空间逐年低下,2006年甚至没有盈利。面对庞大的香菇市场需求量以及庞大的建设生产费用,胡毅陷入了困境,困境中的他想到了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想到那个养育自己村庄,看到很多地方的群众慢慢地富裕起来,而家乡的群众还很贫困,也想到了最初带着他们一起致富的梦想。
2007年胡毅带着自己的困惑回到家乡过春节,在走村串户的过程中,他惊奇的发现,这几年村里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大部分家庭的土地均被闲置,没有体现出土地使用价值。他想如果这些被闲置的土地用来养殖香菇,与自己在浙江的种植厂相比能省去很大一笔租赁费。随后他通过四处走访调研,更让他惊喜的是家乡原材料充足,各项成本价格均很低,又加上周边地区没一家大规模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在自己的家门口办一个种植基地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成熟了。
2007年底,胡毅携妻子回家乡开始自己第二次创业之路。当年投入30万元在自家责任地里塔起了10个简易大棚种植香菇,通过精心培育,到2008年8月中旬开始出菇至次年4月结束,共产7万斤新菇,获利14万元。同时为村里解决10个就业难问题,为村里及邻村的留守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吸取第一次创业的经验,胡毅通过走访本县的其他乡镇以及岑巩周边相邻县城,发现香菇市场需求量极大。在精心调研走访后,2011年筹资扩大种植规模,投资90万元创办了岑巩县兄弟食用菌种植场,建起了1000平方的生产车间,40余亩的标准大棚,至2012年底,出产12万斤鲜菇,当年获利60余万元。2013年再次扩大生产规模,出产鲜菇20万斤,获利80余万元,解决了30余人就业难问题,通过技术推广,2014年他已带动了周边120个农户发展香菇产业。
为了带动群众共同致富,打造香菇种植品牌,2014年10月以他为法人融资创办岑巩县黔思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种植模式,他免费向种植户提供菌种,并上门免费指导香菇种植技术,还对出栏产品全部回收,让社员在销售方面没有后顾之忧。
胡毅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赢得了镇党委政府和群众的信任。2014年3月,统口村群众推选他为村委会文书,一上任,他发动该村群众种植特色供港、泸蔬菜560亩;辣椒种植1200亩、食用菌生产60万棒、思州柚种植200亩、烤烟650亩,为群众增收致富。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胡毅从一个“打工崽”成为“全省劳动模范”,成为红土地上播撒致富的“金种子”。他通过自己不懈的奋斗,谱写了一曲农村青年自强不息、改变命运的壮歌。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