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食用菌菌袋、菌棒的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食用菌行业的制约问题,长此以往,这些问题将阻碍食用菌行业未来的发展。对此,全国黑木耳产量第一市(县级市)黑龙江省东宁市,通过废弃菌袋燃料化、肥料化,使这座黑木耳之城正逐渐告别“白色烦恼”。
近日,记者来到东宁市东宁镇、大肚川镇,随处可见黑木耳等菌类生产的基地、大棚,一排排或立着、或挂着的白色菌袋,是木耳生产的基础,通常由白色的塑料袋及内部的菌糠构成。据了解,东宁市黑木耳产业,年生产规模达12.5亿袋,产量约占全国1/10,带动4万余户菌农致富。但黑木耳在拉动农民增收的同时,每年产生废弃菌袋约25万吨,其中菌包塑料袋2500吨。
产业发展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东宁市向“白色烦恼”宣战,不断探索废旧菌袋处理方式,通过集中回收、袋料分离、综合利用,让黑木耳产业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了解,去年东宁市废旧菌袋燃料化利用2.9亿袋,肥料化利用1.6亿袋,综合利用量占总量的45%。受菌袋潮湿等原因影响,剩余未处理的5.2亿袋,都已在堆放场集中堆放。
近年来,东宁市加快发展壮大废弃菌袋综合治理的企业,培树了三源物质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宏博废弃菌袋处理厂等典型企业,目前全市废弃菌袋综合利用企业达到11家,有8家企业已开展了废弃菌袋综合利用。三源物质再生科技有限公司于2013年成立,是该市起步较早的废弃菌袋综合治理企业,每年处理废弃菌袋达到2亿多袋,生产塑料颗粒200吨,年实现销售额130万元,纯利润30万元。该公司研发的废弃菌袋袋料分离机年可生产20台,每小时脱袋能力10万袋,目前,该产品已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未来,东宁将继续探索废弃菌袋集中治理的长效机制和废弃菌袋变废为宝的新途径,切实将废弃菌袋综合治理工作抓实抓好,促进黑木耳产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