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本不是卢旺达当地的传统农作物,但近年来却成为了当地百姓的流行食品,它的身份也从长在林子里的“野蘑菇”变成了农民致富的“金蘑菇”,而这一切都要从中国援建的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说起。
夜色已浓,赶了一路的陈晓斌终于在约定时间把蘑菇种植所需的菌袋送到了农户手上。附近村庄的农民都知道布塔雷市鲁伯纳区有一个中国援建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那里的中国专家能教大家种田,特别是种蘑菇,陈晓斌就是其中之一。
2008年,陈晓斌所在的福建农林大学承接了商务部“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希望帮助卢旺达发展农业。他和同事们做了大量调研,发现卢旺达的气候很适合蘑菇种植。但奇怪的是卢旺达农村地区的大部分人都拒绝种植和食用蘑菇。
卢旺达的农业人口超过70%,牛羊对于农户来说像金子一样宝贵。怎样打消村民的顾虑呢?2011年农业示范中心完成内部验收后,就开始提供水稻、旱稻、菌草等五类技术培训。在菌草培训班上,中国专家们决定用现场演示的方法来进行蘑菇相关知识的科普,“后来我们来了以后办培训班,每次办培训班,烹饪好几种菇,让他们去吃,渐渐地他们觉得很好吃,慢慢就推广开了。”
吃蘑菇的人逐渐多了,也就形成了市场,再加上卢旺达政府出于提升营养水平和发展农业的考虑,鼓励食用和种植蘑菇。几年时间,蘑菇就成为了卢旺达的流行食品,更多人渴望掌握种植技术。截至目前,菌草技术培训班共举办了45期,培训学员达1679人,学员里既有农业技术员也有在校学生,更多的是当地农户。陈晓斌说,示范中心教授的菌草技术、袋料栽培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易操作的优势,对于急需摆脱贫困的卢旺达人民来说就像一剂良药:“种下去以后十天就可以收一茬,就可以回成本,再过十五天我又收第二茬,就产生利润了,不断循环,利润也就越来越多,生长周期短,效益比较快。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第一次种植基本上就都可以成功。”
当地农民只需花费300卢郎(合人民币2.3元)就可以购得一个菌袋,种在土里即可。而一个菌袋所产出蘑菇的纯利润就达200到300卢郎。据陈晓斌介绍,一平方米土壤能种80到100个菌袋,每年能种三批,算下来种一平方米蘑菇一年就可获利八、九百元人民币,对于普通农户来说,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有一些农户甚至学会了制作菌袋。曾经在农业示范中心工作过的阿赫马纳现在经营着一家蘑菇种植公司,从对蘑菇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变成了半个行家:“在中国专家到来之前,蘑菇对我们来说就是长在森林里的一种植物,更别说蘑菇种植技术了,直到跟随中国专家工作之后,我才了解了相关知识,我觉得这个行业能带来利润,就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公司,而我所用的技术都是从中国专家那里学来的。现在大家都很喜爱菌草技术,因为它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蘑菇种植,卢旺达的蘑菇产业也开始形成规模,同样曾经参加过中国技术培训的莱奥尼达斯现在是卢旺达“菇业协会”的主席,他认为在中国技术的带动下,卢旺达现在的菇业发展势头很好:“我们协会现在有10家菇业注册公司,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有1.2万人从事蘑菇产业相关工作,有200个青年人进行相关产业的自主创业。我要说,真的很感谢中卢两国的农业合作。”
现在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已是名声远扬,影响力已经扩大到了刚果(金)、乌干达和布隆迪等多个东非国家,乌干达的蘑菇商每月都会从示范中心订购菌袋。谈到未来,陈晓斌很期待卢旺达能够实现蘑菇的产业化发展,走向整个东非市场:“它前景还是非常好的,我想如果这个产业发展得好,也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出口创汇项目,然后慢慢地发展成为一个工厂化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