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23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中国食用菌商务网、中共清丰县委和清丰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清丰第十四届全国菌需物资博览会”在河南省清丰县成功举办。本届展会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促进产业创新升级”为主题,会期将举办产品展示、专题座谈会、新产品新技术推介会、主题论坛、专题研讨会、参观考察等活动内容。
会期,浙江丽水市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员陈俏彪作了《香菇工厂化栽培实践与展望》的精彩发言。具体内容如下:
陈俏彪指出多年的香菇工厂化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难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换气与能耗的矛盾。目前,国内外工厂化栽培的菇类,大多是对二氧化碳浓度不敏感、对氧气浓度要求相对较低的菇类,如金针菇、杏鲍菇、蟹味菇、白玉菇、秀珍菇等,这些菇类主要食用菇柄部位,允许或要求菇柄较长,换新风的频率相对较低,能耗也相对较省。而香菇、灰树花、黑木耳等好氧型木腐菌,出菇期对氧相对敏感,出菇环境二氧化碳浓度要求在800ppm以下,才能得到较好的主要食用部分。为了节能,现有的食用菌工厂车间大多采用内循环的降温或加温模式,因此不容易栽培出高品质且低成本的好氧型菌类。正因为如此,目前工厂栽培成功香菇、灰树花等好氧型菇类的只见报道,难见菇品;二、培养料保水。香菇不适合瓶栽,而袋栽出菇必须脱袋管理,以至于培养料保水就成为一个难题。在工厂化生产条件下,虽然可以采用喷淋或喷雾补水,但补水效果差,且出菇期喷水会严重影响香菇质量。采用菌棒注水的方法补水,虽不会影响菇的品质,但菌棒上下架注水操作相当烦琐,劳动力成本也非常高昂。免割保水袋有诸多问题,工厂化生产很少会考虑;三、出菇周期较长。好氧型菇类出菇周期较长,比如香菇出菇期长达四个月以上,而灰树花出完两潮菇,也在三个月以上。其中,转潮期间的休息养菌,更占了出菇期的一半以上时间。出菇车间投资大,且电耗巨大,漫长的出菇周期是工厂化栽培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