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今年四月,乌什县村民古丽麦热木和村里的其他40多户一起,每户购买了2000个黑木耳的菌棒,在村里搭起了大棚。成本2.7元一个的菌棒,政府扶贫资金承担2.2元,农民只需要掏半块钱。不出意外,到今年年底,户均可增收5000块钱,便能脱贫“摘帽”。不仅如此,富余的劳动力还可到附近新建的黑木耳生产企业上班,每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
据浙江衢州市援疆指挥部的指挥长祝升明表示,他们已累计投入1550万元的援疆资金,在新疆乌什县建成了年生产能力261万棒的菌棒生产线,并且设立了19个黑木耳种植点,覆盖1305户的贫困家庭。
此前,在阿克苏地区,也不是没有食用菌的种植经验,在温宿县,就曾有人种出过香菇和猴头菇,但由于气候条件所限,黑木耳却一直没能规模化地生产。
在2017年,来自浙江省科技厅的援疆干部叶祥发,在参观当地苹果园时,看到工人们正在修剪苹果树枝,而剪下来的废枝被堆在路边,要么烂在地里,要么烧了污染环境。叶祥发灵机一动,这些废枝正是加工生产成黑木耳菌棒的好原料!按照浙江生产黑木耳的配比测算,两斤半的果树废枝,就能加工成1根菌棒,而1根菌棒就能产生3.5元的收益。
据了解,阿克苏地区有着种植黑木耳的天然优势,因为这里昼夜温差大,干湿交替,不像在潮湿的南方那样,菌棒可能出现烂棒现象。叶祥发又设计了一条从“果树枝条——木屑——生产菌棒——种植黑木耳——收集菌渣——制作菌肥——培育果树”的生态循环经济路线,并把项目设想向浙江省科技厅作了汇报,得到充分支持。
为此,浙江省科技厅还破例成立了浙江首个跨区域帮助兄弟省区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省级重大科技研发项目——“边疆干旱地区果园套种黑木耳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大大增强了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浙江省援疆指挥部也推出了“万亩亿元”工程,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扶植阿克苏地区黑木耳产业。从2017年的小试牛刀,到2018年逐渐推广,再到2019年,全面铺开。小小的黑木耳,一下变得大有可为,俨然有望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2019年5月31日,由浙江援疆资金投入的新疆阿克苏地区“万亩亿元”工程技术中心正式揭牌。这个设立于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阿克苏校区的实验室,代表着阿克苏正式有了自己的黑木耳研发基地。
2019年春季,整个阿克苏地区生产菌棒1千万个,到6月10日,能下地400万个,到今年年底,则将在100个贫困村5000户贫困家庭中开展试种示范。等到这些黑木耳长成后,浙江省及各市援疆指挥部还将通过“十城百店”工程替他们打开销路。届时,阿克苏的黑木耳将直接出现在浙江乃至全国的直营店和超市,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