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上讲,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就是化肥、农药、农机等工业元素不断渗透、融合、替代土地、劳动力等传统农业要素资源的过程,由此决定了农业现代化的另一种表达一一农业工业化的深刻内涵。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渗透、融合、替代的趋势明显加快,特别是以数字技术为表征的工业元素进入农业领域,更是赋予了农业工业化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农业工业化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史,如果用阶段划分,依靠土地、劳动力要素投入的传统农业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直到1900年前后,工业元素导入,蒸汽拖拉机出现,尔后又出现了柴油拖拉机,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要素配置方式,现代农业在全球开始萌动。1914年,工业合成氨技术的发明催生了化肥工业。1930年前后,玉米杂交技术出现,标志着工业化育种时代开始形成,挖掘了农业生产潜力。1940年前后,合成农药的诞生,大大减少了作物损失。化肥、农药、农业机械以及现代育种等工业元素的不断渗透,元素彼此间的融合以及工业元素对传统农业要素的替代,赋予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农业工业化的时代特征。
农业现代化推进到今天,以现代农业的产业特征看,从田间到餐桌,农业生产链的每一环节和场景,工业元素几乎无处不在。现代育种代替传统家庭育种,生产过程的化肥、农药、机械投入以及产后的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工业元素几乎无处不在。简言之,农业现代化过程就是农业工业化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有鲜明的渐进性、多元化和长期性特征。
渐进性——区别于自给自足传统农业在全球几千年的发展史,农业工业化产生的现代育种技术、化肥农药以及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推进形成的现代农业模式不过两百年的成长史。从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和未来看,基于工业化基础的表现的工业元素先渗透,而后融合,最后替代传统农业要素资源的渐进性特征逻辑清晰。
多元性——从全球农业发展史看,基于各国农业资源禀赋和工业化进程表现各异,农业工业化对各国农业模式的影响甚大。新大陆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人少地多,注重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着眼提升农业劳动生产效率;而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以及荷兰、丹麦等欧洲国家,人多地少,注重发展生物技术,着眼提升土地产出效率。在中国基于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各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条件不同,工业元素的应用也不尽一致。农业工业化在全球和中国都表现出多元化特征。
长期性——相对于传统农业的千年发展史,工业化在人类发展史上只有几百年历史,工业元素引入农业的历史更为短暂。而从渗透、融合、替代的渐进性角度观察,农业工业化现阶段更多处于渗透、融合的阶段,工业元素完全替代农业要素的时代则刚刚来临,从而使农业工业化表现出长期化趋势。
然而,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明显地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也赋予了农业工业化新的内涵特征。换言之,如果说现代种业、化肥、农药以及机械等工业元素终结了传统农业的命运是一场革命,是农业工业化发展的上半篇文章。那么,以数字技术引领农业现代化进程,以数字技术渗透、融合,最后替代农业要素的农业工业化是一场新的革命,促进以数字技术引领的现代农业发展,则是农业工业化的下半篇文章。
|二、充分释放数字技术的要素功能
当今,全球正在经历百年之变,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如果说基于工业元素生成的生物技术提升土地产出效率,装备技术提升了劳动产出效率,绿色技术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那么,基于工业元素生成的数字经济则集大成,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实现了农业工业化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革命性创新意义。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数字以及由此产生的数字经济已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后,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型要素资源是不争的事实。在生产端,数字技术作用于生产的各个环节,以数字技术应用为标志的立体农业、智慧农场、无人农场等生产方式大量出现,从种到收,不仅极大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而且为“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在供给端,以直播带货、短视频为表现形式的流通方式,“卖全国”、“买全国”从田间到餐桌,大幅度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约了流通费用,降低了交易成本,为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对具有“大国小农”鲜明国情农情的中国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事实上,依赖工业元素渗透、融合、替代,农业工业化不断促使人类正在经历曾经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获得农产品产出的农业1.0版,再向依靠技术和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农业2.0版,正在向依靠数字化的农业3.0版和智能化的农业4.0版转变,作为即将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中国,必须紧随历史潮流而动。
在生产端,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基础不断强化,继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以后,乡村数据网络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全国100%行政村“村村通宽带”,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57.6%。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装备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应用于农村金融服务,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已呈普遍之势,约有1.5亿亩耕地使用了植保无人机和遥感无人机作业,占全国耕地面积的8.3%,是日本无人机作业面积的100倍。2021年全国全系统装备北斗卫星导航作业面积超6000万亩。智能猪场、智能渔场标志着畜禽水产信息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
在供给端,农村电商发展高歌猛进,已成为引领数字乡村的重要引擎。中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由2015年的353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05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221亿元,2022年上半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900亿元。全国建有电商服务站点的行政村达40多万个,农村网点达1600多万家,从业人员达2000多万。
与此同时,一方面数字技术在农村社会管理方面发挥作用明显。农村社区管理、土地承包地确权登记,农村产权改革、资产管理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化,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塑造风清气正的新农村风貌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对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培养包括生成农村电商在内的新型农业从业职业岗位和增加就业收入意义也不可低估。
当然,作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工业元素,数字经济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历史不长,痛点还不少,短板也甚多。比如,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角度观察,2020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度分别为8.9%、21%和40.7%,农业数字化明显滞后。又比如,相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数字技术在农产品营销方面的作用明显大于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程度。再比如,相对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在乡村产业中的场景应用,中西部地区还有明显差距。此外,提升农民数字化理念和应用水平任务艰巨,需要加以高度关注。
|三、瞄准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
数字经济影响农业、农村、农民方方面面,涉及生产、生活、生态多个维度。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来看,重中之重还是产业振兴,这不仅是提升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渗透率所需,更是补数字经济在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数字经济发展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有所作为。
发展粮食产业。一是牢牢地把耕地守住,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监测技术,确保每一亩都不可以随意“丢失”。二是加强对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全程监控,探索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监控耕地质量,防止“非粮化”、“非农化”。三是通过数字技术应用,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和土地产出效率,推进规模经营发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四是应用数字技术在挖掘耕地增产潜能,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方面的巨大动能。保耕地、保面积、保质量,挖潜力,促转变,确保用中国耕地生产中国粮,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发展富民产业。一是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订单农业”、“定制农业”发展,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二是促进乡村观光休闲和文化产业发展,农旅结合、农文结合,推进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认养农业、文化农业等基于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生成;三是立足于各地农业资源禀赋,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等发展“网上直播”,促进农产品上行,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和一体化生产基础,促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增加农业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高效农业。由于人多地少水缺的自然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中国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会缺失粮油棉糖等资源性农产品的全球竞争力。但在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蔬菜、茶叶等园艺性产业和畜禽养殖业发展方面,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全球竞争力,设施农业、立体农业、智慧农业、智能养殖畜禽、水产方式等在人多地少、人地资源配置失衡的中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为我们在具有竞争力农产品生产的数字化发展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发展绿色农业。一是精准施肥、精准喷药、动物废弃物和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为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空间。二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水平,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还需要我们强化相关要求。三是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守护生态红线,包括森林防火、减灾止损,数字技术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四是农业要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提供正贡献,加快建设智慧绿色乡村还有很多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去完成。
|四、以数字经济引领农业工业化的基本方向
数字经济引领着现代农业发展潮流,明确了农业工业化的基本方向。下一步,应在如下方面付诸更多的努力。
1.更加重视数字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相对于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在生产经营中应用不足;相对于数字技术大量应用于畜禽产业,数字化在种植业发展不足;而相对于园艺性生产,数字化在资源性农产品生产方面涉足不深。因此,要把数字技术在资源性农产品生产,特别是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作为重中之重,包括智能化的大型农机具的广泛应用,以农作物从田间到餐桌的生产过程为例,在前端的墒情、苗情,产中的长势、病虫害监测,产后的颗粒归仓,数字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对农作物的止损、减损,对农民的增产、增收意义重大。
2.更加重视数字化的区域平衡发展。客观讲与经济社会方面的城乡区域现存的二元结构一致,在数字技术的应用方面东西差距也是巨大的。东部地区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数字化处处可觅,但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部分脱贫地区,数字技术的应用还仅仅表现在“直播带货”等个别应用场景。对此,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数字化的“硬”、“软”件建设,克服区域间的“数字鸿沟”,实现均衡发展。
3.更加重视企业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农民是生产的主体和基础,但在先进的农业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企业始终发挥着引领作用。对此,各级政府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应加大对研发、应用数字技术的相关企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方面的支持力度,促使企业的成长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坚实结合,形成农民与企业互利互惠、共享共赢的良好局面。
4.更加重视加强对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应从实际出发,按照需要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农民群众开展手机应用、网上办事、直播带货等数字化新理念、新技术、新应用培养,培养新型农业从业者的技能和“智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强化他们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其人力资本,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数字时代的发展红利。
作者介绍:张红宇 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