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 登录
  • 注册
  • 免费咨询热线:4000667771

专题推荐

菌中贵族 羊肚菌

菌中贵族 羊肚菌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展机遇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学习运用好大食物观蕴含的“三个融合”

发布时间:2024-12-12

  来源:中国三农发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大食物观是一个科学体系,涵盖粮食安全、食物生产、多元化供给、营养健康、绿色发展等方面,内容丰富。贯彻落实大食物观,需要学习领会好大食物观蕴含的“三个融合”:粮食安全与多元化食物生产供给相融合、食物生产与营养健康相融合、食物生产与绿色发展相融合。
 
一、粮食安全与多元化食物生产供给相融合
 
保障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底线。在学习理解和贯彻落实大食物观的过程中,决不能淡化或者弱化粮食安全,一定要认识到,大食物观为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一底线提供了丰富的理念和明确的指导。早在199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地区工作期间,便前瞻性地指出:“过去讲的粮食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这一重要论述,被收录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日后曾表示:“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树立大食物观……我在福建工作时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可以看出,大食物观在生产端的指导意义是从粮食生产转变为多元化食物生产供给。一是树立粮食生产是核心的底线认识。坚定不移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耕地和产能的可持续性,特别要保护好主产区尤其是核心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二是树立胸怀全局的整体认识。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三是树立面向未来的发展认识。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把粮食安全与多元化食物生产供给有机融合起来。
 
二、食物生产与营养健康相融合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解决从“吃不饱”到“吃得饱”的难题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就是坚定不移全面践行大食物观,在中华大地上实现从“吃得饱”到“吃得营养健康”的再一次历史性转变。
 
但是,从“吃得饱”到“吃得营养健康”是十分艰巨的历史使命,事关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与粮食安全。2024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介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居民总死亡的比例超过80%,同时由于慢性病发病率高、病程长、有效控制率低、经济负担重等特点,已经成为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膳食结构不合理是慢性病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2023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我国居民目前膳食结构存在的不合理问题,一方面,我国人均烹调用油、猪肉、粮谷类食物的摄入量偏多,超出了科学推荐量,尤其是烹调用油超出推荐量40%多,猪肉超出30%多。另一方面,奶类及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新鲜蔬果摄入明显不足。与膳食推荐量相比,新鲜蔬菜摄入量低47%,大豆及其制品低59%,奶类及其制品以及新鲜水果更是低90%左右。
 
2023年我国食用油消费量4096万吨,绝大部分(70%以上)被作为家庭烹调用油和餐饮业烹调用油被居民直接食用,“烹调用油超出推荐量40%多”就意味着一年多用1000余万吨烹调用油。可见膳食结构不合理,既影响人民健康,对粮食和油料供给也造成很大压力。
 
面对挑战,大食物观为实现从“吃得饱”到“吃得营养健康”提供了理论遵循。202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大食物观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了更为全面且系统的论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可以看出,大食物观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不仅仅是单纯的食物生产,而是应该“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这就明确指出了食物生产的出发点与目的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食物生产调整的依据是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食物生产的要求是缺了哪样也不行。
 
面对粮食安全与健康中国两个重大战略需求,亟待破解食物生产—营养健康—食物消费之间脱节的难题。大食物观明确要求食物生产与营养健康有机融合,要从传统模式的19亿亩耕地种什么,14亿人口就吃什么,转变为14亿人口需要吃什么,19亿亩耕地就种什么,即营养健康引导食物消费,食物消费指导食物生产。为此,“十五五”期间我们要加强食物生产与营养健康的融合研究,开发建立膳食营养健康大数据系统,深入研究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发展新特点与食物结构变化新趋势,特别是研究豆类和奶类等摄入量严重不足的食物,在我国居民食物结构中营养定位、功能作用和健康功效,尽快补齐国民食物结构中影响营养健康的短板。
 
三、食物生产与绿色发展相融合
 
我国农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可持续发展难题,主要表现为农牧分离、种养脱节。一方面,养殖场从全国甚至国外购买饲草饲料,推高养殖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又造成局部区域畜禽粪污超出环境的负荷;另一方面,产粮区饲料粮外运,耕地得不到过腹还田的修复,影响土壤肥力。农牧分离、种养脱节,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明确指出:要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模式。
 
人类所有的食物生产与消费,都是对大自然中水、土壤、光、热、气和环境等资源的利用,绝大部分利用都是不可逆的,基于我国人多地少、资源压力大的状况,形势则更为严峻。这就需要更多思考不同业界之间的匹配问题,比如种植与养殖的匹配、生产与消费的匹配、消耗与修复的匹配。其中,首先应该考虑并落实种植与养殖的匹配。一是粮畜匹配。产粮区要大力发展养殖业,推动饲料粮就地转化,粪肥就地还田,不但有利于维护土壤肥力,减轻生态压力,实现绿色发展,同时可以大幅度提高产粮区转化效益,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又能够明显降低养殖业生产成本,提升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消费。除了口粮需求必须调运外,饲料粮宜尽量实现就地利用转化。二是按地定畜。从我国农耕文明的历史和畜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按地定畜是推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切实有效的路径,也就是说有多少土地能够承载产生的粪污,就发展多大规模的养殖业,这就叫做“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这种匹配,不仅仅要考虑当时的匹配,更要考虑未来10年到30年的匹配。三是种草节粮。从目前的食物消费结构分析,粮食安全中口粮绝对安全是能够保证的,最大的压力是饲草饲料不足,饲料粮已经占到粮食消费量的一半以上,进口的粮食也主要用作饲料,此外每年还进口约150万吨到200万吨优质饲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还将增加,畜牧业生产对饲草饲料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多。直接种植饲草饲料,比先种粮食再转化为饲草饲料发展畜牧业,效率更高。种植一亩地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饲用价值比种植一亩地玉米收获玉米粒再用作饲料高30%。因此,从大食物观的角度看,种饲草种饲料就相当于种粮食,应建立符合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新要求的统计口径,探索将饲草和饲料粮的生产纳入到粮食生产统计相关考核中,延伸食物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业产业做强做优,真正实现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大食物观蕴含的“三个融合”,就是食物生产—营养健康—绿色发展的有机融合,要树立“产得够、用得优、生态美”的系统观念,把粮食安全、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统一起来,一体谋划、共同推进,成为强国建设和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来源:中国三农发布  作者:王加启、郑楠、周琳、程广燕  工作单位: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福建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农业政策法规工作要点》的通知

今年农业政策法规工作主要任务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

2018-03-19 15:14:27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工作座谈会的通知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   (一)总...

2012-12-19 13:34:00

农业部召开促进休闲渔业现场会暨渔业政策法规座谈会的通知

五大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休闲渔业迅速发展,对调整产...

2012-12-03 14:50:00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即将发布,食用菌产业有望迎来新机遇!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即将发布,食用菌产业有望迎来新机遇!

又到了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即将发布的日子,今年许多人把关...

2024-01-25 15:43:41

释放重磅信号!总书记强调的“树立大食物观”,为食用菌产业指明了方向

202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

2024-01-04 14:03:46

关于加强食用菌种业发展和监管等建议,农业农村部有答复了!

关于加强食用菌种业发展和监管等建议,农业农村部有答复了!

近期,针对山东省泰安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孔怡提出的加大...

2023-09-21 15:31:21

两家食用菌企业上榜!农业农村部公布2023年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名单

两家食用菌企业上榜!农业农村部公布2023年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名单

日前,农业农村部正式认定天津三鹰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

2023-07-19 14:18:18

浅议“后疫情时代”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与机遇

浅议“后疫情时代”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与机遇

食用菌是近年备受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推崇的一类味...

2022-07-18 17:18:58

河南省汝州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开展食用菌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河南省汝州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开展食用菌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4月8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召开全省食用菌资源普查...

2022-04-14 10:43:31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推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推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食用菌产业是福建省优势特色产业,产量、产值每年持续...

2022-04-07 13:59:23

农业农村部公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建设名单 这些食用菌产地入选

农业全产业链是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

2021-11-16 16:07:31

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公布,这两项食用菌科研成果获奖!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

2021-11-02 16:29:01

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公示,这些食用菌企业上榜!

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公示根据《农业产...

2021-10-21 16:25:03

农业农村部:抢抓政策机遇 进一步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

日前,农业农村部召开2025年部系统计划财务工作会议,部...

2025-03-29 16:48:22

农业农村部: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

3月18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学习贯...

2025-03-20 15:59:31

农业农村部发布2025年中央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清单

为便于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以及社会各界了解国家...

2025-03-19 15:29:46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雷刘功:以数字化赋能现代农业发展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

2025-03-14 15:45:06

农业农村部实施奋战120天抓春管提单产夺夏收粮油丰收行动

近期,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奋战120天抓春管提单产夺夏收粮...

2025-02-20 16:15:14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新...

2025-02-17 16:57:59

农业农村部:将加强这些项目的储备

2025年2月7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乡村建设...

2025-02-13 16:09:05

农业农村部:加强乡村建设项目储备管理工作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乡村建设项目储备管理工作的通...

2025-02-07 15:14:16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就落实《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

2025-01-22 15:18:07

10组数据,看2024年农业农村成绩单!

过去的一年,对我国“三农”工作来说,可以说既是充满挑...

2025-01-15 14:57:18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