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球盖菇又叫赤松茸,是一种喜欢“吃草”的蘑菇。河南省农科院食用菌体系的专家们想出了“放茸归田”,让它生活在小麦田里,吸收前茬作物秸秆的营养,成为长在田野里的“贵族食物”。
2017年,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体系首席专家张玉亭到虞城,提出“菇-粮轮作、秸秆过菇还田”的建议。“露地种菇,过菇还田”就是他想出的新办法。
虞城县闻集乡“菇-粮轮作”示范基地负责人利金站觉得专家建议可行,就租了100多亩地进行试验。从这几年的经验看,小麦和大球盖菇套种,半亩地蘑菇收获2000多斤,价值8000多元,既有了粮食,又增加了收入。
利金站介绍,“栽培1亩大球盖菇可消耗10-15亩秸秆,秸秆收集后不需要灭菌等复杂操作,只需就地预湿堆制7-10天,把菌种接种在秸秆上,之后覆上一层土,便可以等待大球盖菇自然萌出,操作简单。”
当前,河南省农科院在河南省遂平县、虞城县、武陟县、兰考县、西峡县等多地建立了“过菇还田”实验基地。河南省农科院资环所土壤学博士刘高远一直负责闻集乡“菇-粮轮作”示范基地的土壤肥力研究。他说,经过全省多点多次试验,秸秆“过菇还田”不仅仅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土壤有了“意外收获”:“每生产1吨新鲜大球盖菇能够产生菌渣有机肥约1吨,促进了秸秆肥料化利用;同时,与常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相比,秸秆‘过菇还田’表土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平均提升26.7%、30.7%、44.0%和34.3%,下茬作物增产10%以上,病害、草害都有较大程度减轻,化肥减量超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