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上午,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主旨报告会在蓬溪县成功举办。
会上,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谭琦,北京市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文刚,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刘艳芳,四川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彭卫红等行业专家分别围绕我国珍稀食用菌发展现状、信息技术在食用菌生产中应用、食药用菌加工关键技术和四川食用菌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等方面进行主旨演讲。嘉宾丰富详实的内容、深入专业的行业剖析和极具前瞻性的视野,赢得参会代表阵阵掌声。
谭琦从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10种珍稀食用菌发展现状及问题、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珍稀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她表示,我国食用菌产量稳步增长,品种集中度高、实现人工栽培的种类日益增加,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工厂化生产企业集中度快速提升、产业链延长,精深加工成热点、产业地位显著提升。珍稀食用菌方面,产量呈波动式增长;生产地域集中度较高,地域特色明显;新品种和新栽培模式不断出现。
谭琦指出,未来,我国珍稀食用菌栽培品种数量增加、规模扩大;随着栽培工艺进步、栽培模式提升,珍稀食用菌标准化、规范化、设施化栽培水平将不断提高。因此,注重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通过标准化引领珍稀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实现提质增效。
郑文刚在《信息技术在食用菌生产应用》报告中,首先分析了智慧食用菌发展的背景。他认为,大食物观为发展食用菌行业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工厂占比低、劳动生成率低、农村劳力缺乏、人工成本加大、管理粗放、配套农机具作业效率低等食用菌产业问题仍然存在。因此,用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提升食用菌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行业现代化水平,是我国食用菌行业的客观要求。
通过分析发达国家食用菌产业数字化现状与前沿,郑文刚指出,食用菌工厂化是未来重点。他强调,探索中国特色设施食用菌智能化装备与系统,不能一味照搬国外模式,提倡“以菇农为主体的农业式食用菌生产模式、以企业为主体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模式”双模式长期共存。
刘艳芳与参会者分享了《食药用菌加工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及应用》主题报告。她指出,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鲜品种类丰富,供过于求;加工产业发展不足,总体加工率不足10%;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尤其不足。要解决产业规模扩大后鲜品供应过量而加工产业发展不能满足需求的矛盾,有个三个转型发展路径,即食品加工产业、大健康产业、生态农旅三产。
刘艳芳表示,未来,食用菌加工和产品研发方向主要有营养健康食品、特色风味食品、功能食品和特膳食品、美容护肤系列产品。
“四川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环境、食用菌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多、人工栽培食用菌历史悠久……”,彭卫红从四川省近30年的食用菌产量产值入手,分享了《四川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机遇与存在问题》。
彭卫红表示,四川有从事食用菌研究的基础条件:省级以上具有食用菌研究团队的机构多、食用菌研究平台装备完善、有从事食用菌研究的人员优势及较多的知名品牌。但也要正视目前产业存在的不足:研究水平与作物比较还有差距、品牌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种类食用菌菌种对省外的依赖性较大、缺少菌种生产的龙头企业、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缺乏、围绕大食物观的研究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和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
草本蓬溪,菌香天下。除了内容丰富的主题报告会,本届大会还组织了珍稀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项目签约推介、参观考察等系列活动,赋能食用菌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