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地区为改善生态环境,进行了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工作,但农民在退耕还林后,耕地减少、收入下降,如何带领农民发展林区经济、提高生活水平成为林区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有些地区开始尝试发展林下经济,食用菌生产成为一个重要选项。
食用菌生产是微生物农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当年可形成经济效益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素质,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的生态优势。食用菌生产还是生态农业中物质循环的纽带,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仅1/4-1/3可被人类直接利用,剩余的秸秆、糠壳、枝杈等大多被随处堆放腐烂或焚烧。这不仅是一项惊人的资源浪费,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而微生物中的食用真菌不仅能把这些废弃物分解转化成对人类有用的饲料、饵料和优质的有机肥等,从而进行物质循环的再次利用,并最终将这些物质回归大自然,同时还可以生产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特殊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的食用菌,为人类提供一种食物来源的新途径。
林地小气候比较稳定,空气清新、风速小,相对湿度比林外高10%-20%,夏季气温又比林外低2℃-5℃,光线以散射光为主,为食用菌的生长创造了一个原生态环境,是一个有待开发利用的巨大自然资源平台,潜藏着很大的经济效益。菌林立体生态生产模式,不仅开发利用了林地空间,节省了大量土地,而且在光、气、水、温等自然因子的利用方面,自养林木和异养菌类互补互惠,可以形成“菌林双赢”的产业模式。因此,在林下发展食用菌生产成为最具可持续发展的林下经济模式。林业是长效经济,而食用菌属于“短、平、快”产业,当年就可见效。长效经济和速效经济结合,以短养长的林下经济体系,有利于促进林区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也是稳定林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发展的优势产业。
为此,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市武清区政协副主席、天津市农科院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所(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所长张志军建议:
一是确保在正常养护林地的基础上,发展食用菌产业。建议积极开展节木生态型食用菌新品种的选育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推广。
二是推广规模化、专业化、设施化节木生态型食用菌林下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在生产过程中做到技术指标数字化、农艺技术工艺化,形成“低耗、高效、生态、安全”的绿色经济。
三是推广菌糠生产生物有机肥和无土栽培基质技术,对主产区的菌糠实施微生物转化,形成生物有机肥无土栽培基质,同时推广林地施肥技术,建立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实现零排放、可循环的良性持续发展。
四是建立政府引导,科技引领,合作经营,农民以林地入股的利益联结机制,将政府、科研单位、农业合作社、农民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以农民为核心的利益联结体。逐渐形成区域经济优势,创立地区品牌,形成利益共赢机制。(来源:中国食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