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农业大学“蘑菇纸”通知书走红。这份“能吃的通知书”背后,体现了哪些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又藏着哪些科技秘密?
一、“蘑菇纸”背后的“蘑菇院士”
说起吉林农业大学录取通知书里的这张“蘑菇纸”,就必须要致敬“80后”的蘑菇院士——李玉。
李玉是我国黏菌研究的开拓者,也是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开创者。40多年来,李玉几乎跑遍我国的名山大川,对我国典型生态系统进行了菌物资源调查及系统分类研究,发表新种130余个,记录中国黏菌430余种,占世界已知种的43%,成为第一个为黏菌命名的中国人。
2024年6月24日,李玉领衔申报的《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荣誉。
二、“蘑菇纸”里藏着黑科技
这张引发热议的“蘑菇纸”,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团队研发的新型菌物材料。据介绍,该纸张以平菇、香菇等食用菌的菌丝体为核心原料,通过特殊培养技术让菌丝在模具中自然交织成纸状,完全摒弃了传统造纸所需的碱洗、漂白等污染环节。其生产过程无需砍伐树木,能耗降低60%,碳排放减少75%,且100%可降解,完美契合“双碳”目标。
这种纸张不仅环保,还兼具食用价值。李玉院士团队核心成员王琦教授介绍,菌丝体是食用菌的营养生长阶段,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糖,安全性经过严格检测,学生煮着吃完全没问题,但建议选择蒸煮而非油炸,避免高温破坏营养。
三、通知书背后的学科基因
此次“蘑菇纸”出圈,并非偶然。作为全国首个开设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吉林农业大学在菌物研究领域已深耕40余年。李玉院士团队不仅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菌物资源库(保存菌株超5万份),还推动多项科研成果落地:培育出“大球盖菇”“羊肚菌”等高附加值品种,推广至全国28个省区市;研发的菌物饲料添加剂,让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形成“种植-养殖-菌物利用”循环农业模式。
李玉院士表示,此次将菌丝纸用于录取通知书,正是想让新生直观感受菌物科技的魅力。事实上,这并非该校首次将科研成果融入招生宣传:2023年推出可种植的种子通知书,2024年附赠土壤检测试剂盒,今年更进一步,将前沿材料直接转化为生活体验。
四、当教育邂逅可持续未来
“蘑菇纸”的研发并非终点,而是产学研一体化的起点。目前已有企业联系校方,希望将该材料应用于食品包装领域,实现产业化落地。与此同时,李玉团队正探索菌丝材料在医疗、建筑、时尚等领域的应用,部分成果已进入临床试验或国际展会。
“我们想告诉新生:农业不是简单的种地,而是用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改造传统产业。”吉林农业大学招生办主任张宏表示,随通知书附赠的6粒南瓜种子,正是希望新生将“蘑菇纸”与种子一起种下,见证“从纸到苗”的生命循环,在实践中领悟可持续发展理念。
吉林农业大学的“蘑菇纸”通知书,用一张可食用的纸,串联起科研创新、环保理念与人文关怀,让新生尚未入校,便已触摸到学科的温度与深度。在高校招生竞争白热化的今天,这种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