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发布时间:2011-02-22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从一个贫寒的农家女到一个拥有数千万资产企业的当家人,张玉竹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10多年创业的艰辛让她的理想更加务实:帮助更多的农户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最近,张玉竹又跟邻县一家农场签订了一项合作协议,为此,公司投入了30余万元的机器设备。
张玉竹1972年出生于云南宣威贫困偏僻的高寒山区杨柳乡,由于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选择宣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就读,以求尽快就业。1994年,从职校卫生专业毕业后,她在宣威市一家私人诊所工作了3个月,之后,孤身一人到杭州一家制药厂当勤杂工。
杭州是中国著名的香菇生产基地,张玉竹看到当地的农民在田间、地头、房顶都搭棚种香菇,十分新奇。家乡都是种烤烟、包谷、洋芋,为什么这里的人都种香菇呢?怀着好奇之心,她不断向当地的群众和技术人员详细打听了解,得知花香菇是一种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每年每亩地的纯收入高达几万元。她怦然心动:如能把这门技术学会带回家乡,岂不是能让一大批人发家致富?于是她白天打工,早晚到菇农家义务帮忙,学习香菇种植技术。
两年后,她掌握了香菇种植技术。1995年2月,她筹集了8500元钱,在当地租大棚种起了花香菇,每天起早贪黑,按技术要领精心操作管理,仔细观察香菇生长规律,认真写好生产日记,记下种植感受和生产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1年后,首次种植的5000袋花香菇获纯利6万多元。1996年她把两个弟妹也带到浙江,扩大香菇生产。经过两年奋斗,又获利33万元。她深感种植花香菇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如果能把这门技术学精一点,回到家乡,不也可以发展起来吗?为提高技能,系统掌握花香菇的种植技术,她花了4万多元钱到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学习。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她边学习、边实践,苦攻数十种菌类育种方法,较好地掌握了一些关键的技术要领。
1999年12月,她回到了老家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县,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白手起家,举步维艰,但张玉竹没有退缩,把满腔的热情和全部的精力融进了创业的梦想与实践中。
宣威地处滇东高原,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生产条件与杭州不一样。经过反复研究实验,张玉竹终于培育出适宜宣威气候条件的优质香菇品种。2000年,她引进两套生产设备,与家乡的4户农户联合种植花香菇4万袋,产鲜菇4万公斤,当年每户就获利3万余元。2001年她又进了六套生产设备,建成实验组培室,聘用育种技术员和生产技术员,成立了宣威市汇丰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免费为种菇农户进行技术培训,赊菌种给农户,设备借给农户使用,花香菇的生产规模在宣威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市场也日益看好。2003年,公司投资176万元购进机器设备,在宣威市宛水街道祯祥村租地26亩,建起中心示范生产基地,以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周边地区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至2008年底,公司已拥有职工118人,总资产3366万元。8年中,公司共带动市内外5万余户农户种植花香菇,每户每年增收4200余元,人均增收1500余元。帮助632名下岗工人再就业,帮助130余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近几年来,公司还无偿为农户提供设备,无偿举办栽培技术培训班,每年培训3000多人次,使花香菇生产技术在宣威市各乡镇(街道)得到推广。如今,公司采用“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联接机制,在宣威市建成21个基地,带动成立食用菌公司4个,并辐射到其他地州,增加了农民收入。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