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3-22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本网讯(记者 蔡海英 特约通讯员 余康)3月16日,四川银耳科研所抽派技术精英到陈河万亩银耳示范片给耳农召开椴木银耳栽培新技术培训会,并指导银耳技术生产。
在通江县陈河乡陈家坝村示范基地现场,科研所银耳专家张传锐耐心细致地给当地耳农讲解通江椴木银耳创新栽培高产新技术——银耳接种空封蜡。椴木耳棒接种空封蜡可以做到:一是防止空气中细菌感染银耳菌丝;二是能够使银耳菌丝保温保湿,利于菌丝成长;三是保证耳棒在搬棒、翻棒过程中银耳菌丝不会抖落。技术人员又分别给耳农手把手讲解示范,讲解技术规范操作要点。耳农一边做,技术人员一边在旁边讲解,直到耳农完全符合操作规程为止。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耳农完全明白并接受了椴木耳棒接种空封蜡新技术。本次培训现场会,共培训耳农560人,发放技术资料1200份,为通江银耳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据悉,通江银耳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早先在明代,通江银耳便以“皇家养生益年珍品”而享誉当世。后来在清代末期,因治愈了慈溪太后痢疾一病更是名扬天下。20世纪初,通江银耳就开始走向世界。不仅沿海一些商家派有专人常住通江采购银耳,空运至香港、新家坡,再转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而且还有外国人专程到通江收购银耳。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江人民不断改善和创新银耳栽培技术,先后创造了人工接种芽孢菌种种植法、培育芽孢菌种种植法、培育菌丝菌种种植法,成为“我国人工有意识进行银耳生产的发源地”。1991年首届通江银耳节在通江举行,吸引了来自海内外数千名客商的青睐和佳誉,并获得众多商人的投资。2004年首届动乡银耳节成功举行,同时通江银耳博物馆也成功面世,其首次向世人完整地介绍了银耳的起源、发展、生产以及贸易历史。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