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布的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名单中,“扎兰屯黑木耳”榜上有名。在扎兰屯,人们把黑木耳叫做“黑牡丹”,因为这里生产的木耳肉质肥厚,口感爽脆。以前当地农民种过黑木耳,但有的担心市场风险,有的不懂技术,一直没形成气候。达斡尔民族乡诺彦拖布村农民王哲说,十几年前自己曾尝试带领农民发展规模种植,但农民积极性不高。虽然黑木耳品质好,但这些“黑牡丹”只能在屯里“孤芳自赏”。
据了解,为了培育优质产业,扎兰屯市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投入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黑木耳栽培户每袋补贴0.2元,菌厂补贴5万—50万元,吊袋大棚每平方米补贴30元,这激发了农民热情。”市黑木耳办公室主任李剑说。针对农民“不会种”问题,扎兰屯加强技术指导,推广适合当地的优良菌种,对种植关键环节培训,组织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4年共举办各种培训班107场次,培训6900人次,使菌农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全市黑木耳栽培量达到1350万袋,菌农发展到216户;菌厂发展到80个,产业带动2900余人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