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第三届全国黑木耳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食用菌与林下经济发展研讨会在牡丹江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期间,展会邀请全国食用菌产业的权威专家和研究学者齐聚牡丹江,举行黑木耳产业创新发展主题报告会,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增长方式、产业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和理念,针对黑木耳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突出问题,提出富有远见卓识的标本兼治之策,为行业发展精准把脉,研讨黑木耳产业的蓬勃发展之路,为牡丹江经济社会发展助威助力。
把握关键环节实现黑木耳产业发展新跨越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食用菌市场总监陈彦
近年来,我国黑木耳产量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10年至2017年产量增长一倍以上。东北林区积极探索产业转型,通过发展林下黑木耳等食用菌产业,走出了一条既保护生态又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黑木耳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今后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建议着力围绕技术、人才、“互联网+”等加强建设,实现黑木耳产业由传统模式向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阶段的新跨越。
在黑木耳产业技术创新成果方面,农作物秸秆及菌渣作为新型栽培基质在黑木耳栽培上应用,新型基质栽培技术不断完善。液体菌种在生产中的应用,便于工厂化和规模化生产,液体菌种制作技术逐步成熟。大棚立体吊袋栽培模式,使黑木耳的栽培管理更加科学化,实现稳产、提质增效的目的,立体吊袋栽培技术得到推广。随着环保政策的深入推进,预计未来3至5年,黑木耳工厂化菌包厂将迎来大发展,带来对食用菌机械设备的巨大需求量,菌包工厂化生产技术得到提高。
当前,我国黑木耳产业步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期,相关企业和从业者应从加强技术研发、完善生产标准、规范市场秩序、挖掘产业内涵、注重人才建设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技术和设备创新,强化菌种和产品安全管理,加强新生态人才队伍构建和生产无害化处理,强化品牌建设和产品认证,让品牌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手段,打通线上线下结合的多元化销售新渠道。(记者刘真辉)
打造牡丹江特色农业的标志性产业
牡丹江市供销合作社副主任梅静一
牡丹江是享誉国内外的“世界黑木耳之都”“中国食用菌之城”。2017年,全市黑木耳栽培规模达到39.6亿袋,产量198万吨,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实现产值107亿元,带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全省“十五连冠”。黑木耳已成为牡丹江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精品、品牌农业的标志性产业。
牡丹江生态环境优越,黑木耳生产资源富集;区位优势明显,黑木耳市场体系完备;产业基础坚实,黑木耳龙头企业汇聚;科技力量雄厚,黑木耳生产技术领先。独创了越冬耳、元宝耳栽培技术,黑木耳小孔栽培、春耳秋管、棚室吊袋、替代料栽培等技术全国领先。
牡丹江产业方向明晰,黑木耳发展前景广阔。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人工栽培黑木耳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推广,我市黑木耳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年均增长达到30%以上。今后一个时期, 牡丹江市将继续以黑木耳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导向,稳规模、调结构、出精品、增效益,加速集约化、标准化、优质化、产业化、生态化、科技化进程,走优质高产高效发展之路,全力打造黑木耳产业“升级版”。
在产业项目上, 牡丹江市高起点谋划了牡丹江现代农业综合体、菌需物资综合大市场、黑木耳自动化机械设备制造、黑木耳多糖保健食品精深加工、黑木耳废弃菌袋转化活性炭等一大批项目。项目建成后,牡丹江将成为全国乃至东北亚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
提质增效延伸食用菌产业链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辽宁省食用菌协会秘书长刘俊杰
辽宁省黑木耳产业发展拥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区位优势,林木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产业起步较早、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地方政府政策扶持,积极打造区域名牌,极大带动和促进辽宁黑木耳产业发展。但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黑木耳产业还有很大距离。下一步,要进一步完善工厂化、集约化、标准化、优质化建设,从提质增效入手,延伸产业链,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当前,辽宁省的黑木耳产业发展还存在几个方面问题,同种异名、异种同名,缺乏质量控制措施、缺乏快速检测手段导致菌种稳定性差的菌种乱象。林木资源紧缺、秸秆大量浪费、食用菌产业扩增等导致替代料栽培产量显著降低。在产业快速扩增中,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企业数量少,中小经济实体发展受限,市场萎缩,导致产能、标准化不足。同时,在东北三省中,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均拥有一级市场,而辽宁省仅占有二级市场,仅有初级农产品交易和贴牌销售,主要产品类型单一,精深加工产品缺失,导致整体产业链过短,拓展不足。
今后,在黑木耳产业发展中,辽宁省将持续坚持产业工厂化、集约化、标准化、优质化建设,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除积极发展合作社生产规模外,还要以“合作社或集体经济+农户生产”为主,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优质率。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推进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食用菌产业要走三产融合协调发展的新路
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姚方杰
食用菌契合“药食同源”的中医思想,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认知度较高的食用菌,既可作为营养丰富的副食品,又可以作为多功能的医疗保健品,未来还可能开发为具有观赏、采摘、园艺疗法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园艺品,服务不同的人群。
现代黑木耳产业由东北起步,约20年前就迅速扩展到全国。木耳产量占世界总量的99%以上,生产、研究均在我国,不仅研究历史短、没有国际先进经验可以借鉴,而且分化受环境影响大,必须由基础研究入手,从根本上破解产业关键技术。因此,在发展技术方面,黑木耳品种改良岗位在体系成立之初,就采用了国际先进技术、方法,一边开展相关前瞻性的遗传育种基础研究,一边进行集成创新的技术路线研究,对研究成果开展示范、推广,并为黑木耳产区开展技术服务,有效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
在产业化发展方面,建议黑木耳产业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向规范化、专业化、大型机械集约化生产方向发展;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认知水平,促进黑木耳产业可持续发展;要发挥当地科技优势,集成创新适宜当地的良种良法,内容涉及基质、品种、设施、技术,进一步开发加工产品,深化加工;提升产品品质,优化市场渠道,促进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胜势;品牌建设要注重发挥地域优势、少数民族优势,与素食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发展观光园、采摘园、科普园,发挥政府、协会的管理协调作用,促进三产融合协调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发展壮大黑木耳产业
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张介驰
黑木耳产业是生态友好产业,以农林副产品为原料、利用空闲地块生产,副产物菌糠可生物转化,可增加农林产业收益。利用黑木耳制成的产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干品储运方便、优势明显。随着新型栽培原料开发、优良菌种选育、精准栽培技术应用、菌糠废弃料利用、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创新技术和配套设施的推广应用,黑木耳产业综合效益上升空间很大。
现如今,发展黑木耳产业优势非常明显。首先,我省拥有丰富的原料资源、独特的冷凉气候、安全的生产环境,以及充足的劳动力来源。其次,黑木耳产业发展基础雄厚,我国黑木耳产量占世界总量98%以上,目前已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产销模式。再次,破解难题实现跨越发展,包括加大科技投入,重视资源保育、良种选育、精准栽培技术创新及精深加工研发等技术创新和示范带动;完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体系为产业发展护航;加强金融政策引导支持标准化菌包厂和基地建设;提升产品品质、优化市场渠道,促进产业优势转化为胜势。此外,创新驱动,突破产业链条中菌种规范选育和使用问题、原料来源及监管问题、栽培管理技术凝练提高问题、产品精深加工问题、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关键问题,协同创新提升产业质量效益。
黑木耳产业要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栽培技术的创新。栽培技术创新是基于黑木耳产业的全方位创新,包括菌种、原料和栽培模式创新。安全性是基础、不能动摇,感官指标是第一位目标、不能偏离,营养和功效特色是锦上添花、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