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上午,黑木耳产业生产加工技术研讨会在黑龙江牡丹江市召开。
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王延锋,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科学与技术系主任李晓,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科所研究员级高工郑焕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博士伦志明,鸡西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姜坤,北京菇友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季占军,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冯龙等行业专家和企业家代表就黑木耳标准化栽培、菌种选育、病虫防治、菌包工厂化、液体菌种工厂化生产,以及生产管理等内容做了主旨发言。
“在一家一户作坊式生产、自动半自动生产、工厂化集约生产共存的今天,如何加快黑木耳种植提档升级,按照减规模、提标准、出精品、增效益的总体目标带动黑木耳产业向标准化、科技化、自动化、集群化方向更快发展是摆在业内人士面前的重要课题。”王延锋指出,目前,黑龙江省黑木耳生产处于一个重新洗牌的转型升级期;随着自动过筛、搅拌、装袋、窝口等黑木耳机械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液体菌种技术不断的成熟,黑木耳“菌包生产”实现工厂化已经成为现实;很多企业在黑木耳“栽培”上实现工厂化生产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李晓针对“黑木耳纯白色菌株的选育研究”展开研讨,近年来吉林农大菌物科学与技术团队一直对黑木耳纯白色菌株做了大量实验,经过系统选育,从300袋中选育129包全部为白色耳片的为研究对象,从14693片白色变异菌株中选取一个洁白近乎透明,圆边,少褶,肉厚,朵型号的白色黑木耳,组织分离纯化后,命名为“JAUH-W-591”。该菌株子实体直径4-6cm,有时可达13cm,厚0.7-1.5mm,薄时透明,厚时不透明,胶质有弹性。吸水性好,泡发率高,可达1:15左右,泡发后质地嫩、滑、粘糯、口感好,可以在东北地区越冬栽培;而深受市场欢迎的玉木耳泡发率仅有1:9,且不耐低温。
“现阶段,我国黑木耳产业虽然发展迅猛,但标准化体系尚未健全。目前,各地生产都是经验的言传身教,很多环节都是凭感觉,比如培养料的含水率、灭菌效果等等,造成了生产一致性程度偏低,甚至有些生产户培训后不是掌握全面的技术,而是以偏概全,掌握某个模式的一个环节,将不同模式技术环节混合使用,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郑焕春在会上指出,建立健全黑木耳生产标准化体系对提升产品品质和提高产业效益都具有重要作用。实施这项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业内同仁高度重视,持续努力,用标准化来推进黑木耳产业的健康发展。
伦志明在会上针对黑木耳生长期较常见的病虫害如夕阳病、青苔病、流耳病、白毛菌,黄耳对其发生病因和如何防控做了精彩发言。伦志明从内外因分析了黑木耳生产中常见的病害发病原因,内因主要是由于菌丝发育不良和菌丝受伤所造成;外因则有袋内存在杂菌、环境不卫生、水源不洁净、水分管理不当、通风不良等方面。她建议种植户要培养健壮菌丝体,做好环境、水源、通风等要素,加强技术管理,就能够减少黑木耳受杂菌感染的几率。
姜坤在会上首先对鸡西市黑木耳产业做了简单介绍。2017年底,鸡西市黑木耳种植户764户,年生产100万袋栽培的有3户。全市黑木耳菌袋自产率45%,外购率55%,注册商标26个,2018年黑木耳生产栽培数量达到一亿袋。接着,他对黑木耳菌种孢子数量与菌龄进行了分析,三级菌种菌龄是二级菌种计入三级菌种之日到长满袋至耳基形成日期计算;二级菌种菌龄是将一级种接入灭菌后二级菌瓶料面上当日到长满瓶日期计算;一级菌种菌龄是原种接入斜面试管当日长满试管日期计算。
季占军在会上针对黑木耳菌包工厂化生产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如菌包出耳不稳定、菌包质量标准不统一、菌包涨袋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的解决方案。他指出,很多菌包生产企业都有自己的菌包生产质量标准,比如培养基的配方、含水量、菌包松紧度等等,这种质量标准是一个企业必须具备的。但是很多企业的质量标准一经制定就一成不变全年执行,这是一个错误的管理方法,这就造成了菌包质量一致和出耳季节多变之间的矛盾。 为此,应根据不同的出耳季节建立不同的菌包质量标准,同时,工厂技术管理团队要提前预判当年出耳时间,以及温度。提前决定不同质量标准实施的时间。
冯龙在会上提到运用<<温湿风水度五行论>>管理黑木耳种植。其中温度高于25℃,低于15度时应停止浇水。二潮木耳采收后,容易出现袋料分离现象,建议浇水3分钟,停止浇水30分钟,使木耳片涨开,减少水量进入袋内,高温、高湿容易污染菌袋。
专家及企业家们的发言针对性强,受到参会代表们的一致好评,会后,很多代表们都主动跟专家进行互动交流。
据悉,此次专题研讨会为贵龙机械·全国第三届黑木耳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分论坛之一,大会为期三天,安排了专题座谈会、主题报告会、专题研讨会、项目推介会、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内容,本届大会的召开,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国黑木耳产业的新产品新技术的成果转化,促进我国黑木耳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