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中国食用菌商务网、中共竹溪县委和竹溪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经验交流会暨竹溪县香菇产业推介会”于10月25日-27日在湖北省竹溪县成功召开。会期,行业专家学者齐聚竹溪,围绕香菇育种、生产技术、精深加工、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为竹溪县食用菌从业者进行了技术培训,助力乡村振兴。
(谢永信)
“据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对全国香菇主产区的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国香菇总产量达到961.51万吨,相比2017年925.89万吨增长了3.85%。从2010年到2018年,我国香菇总产量增长了533.86万吨,增幅达到124.84%。”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秘书长谢永信在所作《全国香菇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中提到我国香菇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他认为当前,香菇已成为多地产业扶贫和经济发展的热点项目。如何保持香菇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促进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未来香菇产业发展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正确处理菌林矛盾 促进生态发展;二是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三是提升品牌影响力 保证食品安全;四是完善市场渠道 创新经营模式。
“用机器取代人工是香菇产业未来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尚晓冬认为,香菇所具有的“生产周期短,保存期长,市场容量大,投资见效快”等特点,可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中可持续发力。目前中西部不少贫苦地区把香菇选为精准扶贫项目大力发展,香菇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地区在开展食用菌精准扶贫过程中,不顾实际,一哄而上,造成市场短期内难以消化,既浪费了资源,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又伤害了菇农。香菇产业要想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利用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形成品牌,利用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同时,要加强菌种培育和香菇生产机械装备的研发。
(尚晓冬)
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庆洪在“香菇的采收和加工”演讲中,围绕香菇的采收、保鲜、初、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作了讲解,目前,国内香菇市场初级产品居多,市场附加值低,香菇深加工消费市场还未完全打开。对于香菇加工业未来发展方向,他强调,一方面应该立足本地农业生产产品优势,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香菇加工产品。同时,根据本地地域文化优势,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文化旅游香菇加工品;另一方面则要加快香菇复合型功能产品开发。如天麻+香菇(安神提高免疫力双效饮品);贡米+香菇(胃肠道疾病收敛性产品),把香菇发展成具有各种风味及保健功效的营养型食品,提升其附加值。
(刘庆洪)
湖北省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华中农业大学高级农艺师王卓仁在“南方中高海拔区香菇夏季栽培技术”中系统的阐述了南方中高海拔地区香菇夏季栽培技术要领。他提到,香菇在发菌期总的要求是恒温、避光,尽量控制培养温度(菌袋间温度)为20℃~24℃,适时、适量通风,避免直射光。在培养起的第三阶段温度应控制在23~250C间,继续蔽光培养,当两个接种孔的菌丝生长相互对接后,整个菌袋的菌丝生长量达到三分之二以上时,进行第二次刺孔,深度在1.5厘米左右,孔比第一次稍大一些,一般2~3毫米粗。在此阶段应增加翻堆次数。翻堆时菌筒的位置要上下、内外互相换动,防止挤压不透气,促使发菌均匀一致。
(王卓仁)
另外,在转潮期每茬菇采收后,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70%-80%,间隙养菌培养7-10天(气温低适当延长),待采菇穴长出白色菌丝,菌棒重新变硬并有弹性后再补水催菇。
出1茬菇后,就要采用浸泡或注水器补水,补水后菌袋重量略低于上茬出菇前原重(原重的95%)即可,表面稍凉干后再进行催蕾。
(刘俊杰)
辽宁省食用菌协会秘书长、辽宁省农科院研究员刘俊杰会期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提到,当前香菇产业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缺乏整体规划,宏观调控乏力;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急需加大科技投入;三是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比较效益下降;四是生态环保节能减排限制,对产业提出新的挑战。未来香菇产业应该走“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生产、全产业链颠覆性创新”发展道路,通过不断提升香菇提质增效管理技术,加快科技创新,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兼顾务实性、先进性、适用性;同时,推进香菇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创造新的效益空间,最终实现香菇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李玉)
2015年前后,国内开始有企业研究香菇液体菌种技术,并应用于规模性菌种生产,但在生产中由于“死菌种、出菇畸形、产质量差”等弊端,一直未能大面积应用并推广。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玉结合实际工作,以日产4万棒香菇生产为例,分析了香菇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的优势。他研究发现,相较传统的固体菌种,液体菌种具有1.比较效益高。每棒省0.09元~0.16元,多赚0.12元~0.15元;2.节省培养时间。目前,大部分香菇生产企业至少生产2~4个品种,甚至更多。如果使用固体菌种,每个品种需要提前三个月左右开始准备菌种,菌种生产计划需要非常准确,品种之间的切换比较麻烦,而使用液体菌种则相对容易。此外,对于香菇菌种生产企业,使用液体菌种切换品种更为方便快速,菌种生产企业面对的客户众多,生产的品种多样,更短的制种周期对菌种生产企业尤为重要;3.便于管理,减少了最易导致污染的小刺环节,也节省了三分之一工人;4.投资省。液体菌种的制作需要空气过滤系统和发酵罐,日产4万棒菌棒,每天需要4个发酵罐,周期7~8天,含清洗发酵罐时间1天,共需要750 L的发酵罐32~36个,每个发酵罐成本为9 000~10 000元。空气过滤系统和管道安装需要15~20万元。使用固体菌种,门槛低,设备投资少,但培养室需要的面积大,如果使用标准厂房,加空气处理、空调设备、加湿系统和层架,每平方米造价1 500~2 000元,投资比液体菌略多。从上述分析中,李玉预测,香菇液体菌种栽培将会在2-3年内全国范围快速普及。
(陈俏彪)
浙江丽水市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陈俏彪在《香菇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探讨》演讲中介绍了多年香菇工厂化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难点。他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换气与能耗的矛盾。香菇、灰树花、黑木耳等好氧型木腐菌,出菇期对氧相对敏感,二氧化碳浓度对菇柄长短影响较大。增加氧浓度或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就需要经常性换新风,这就造成难以接受的巨大能耗。为了节能,现有的食用菌工厂车间大多采用内循环的降温或加温模式,因此不容易栽培出高品质且低成本的好氧型菌类。
二是培养料保水。香菇不适合瓶栽,而袋栽出菇必须脱袋管理,以至于培养料保水就成为一个难题。在工厂化生产条件下,虽然可以采用喷淋或喷雾补水,但补水效果差,且出菇期喷水会严重影响香菇质量。采用菌棒注水的方法补水,虽不会影响菇的品质,但菌棒上下架注水操作相当烦琐,劳动力成本也非常高昂。免割保水袋有诸多问题,工厂化生产很少会考虑。
三是出菇周期较长。好氧型菇类出菇周期较长,比如香菇出菇期长达四个月以上。其中,转潮期间的休息养菌,更占了出菇期的一半以上时间。一潮香菇的从打冷到采收结束,需要十五天时间,如果出二潮,就要55天时间,出三潮就要四个月以上时间。出菇车间投资大,且电耗巨大,漫长的出菇周期是工厂化栽培不能接受的。
定向出菇技术的发明,使车间墙式出菇成为可能。墙式出菇空气畅通,光照和水雾直达下层,出菇环境控制远比层架栽培方便。墙式定向出菇采收、疏蕾等操作十分方便,劳动力成本减少三分之二以上。由此突破了工厂化香菇的几个技术瓶颈:能耗与气体循环、菇质与培养料保水、人工与效益。香菇墙式设施栽培应该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香菇设施栽培模式。
专家们的精彩报告和培训授课很接地气,所讲内容都是菇农在生产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问题,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知识,针对性、实用性强,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必将进一步促进竹溪县乃至全国食用菌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我国乡村振兴做出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