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黔东南州剑河县久仰镇久丢村烟雨蒙蒙,气温低至8摄氏度,然而在木耳基地务工的村民却干得热火朝天,林间不时传来他们的欢声笑语。
提菌棒、摘木耳,35岁的邰小芹手脚格外麻利。在木耳长势良好的情况下,邰小芹一天至少能摘300斤木耳。按摘一斤木耳4毛钱计算,她一天可赚120元钱。
"以前村里没产业,我在家带娃,老公在外务工,每月眼巴巴地望着老公那点微薄的工资,日子过得紧巴巴。"如今家门口就业,能顾家还能赚钱,这让邰小芹心情大好:"现在可好了,我挣的钱够一家人开销,老公挣的钱可以存起来。"
近年来,剑河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第一支撑,精选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县"一县一业"进行打造,牢牢把握产业发展"八要素",差异化、高端化、道地化、有机化、全产业链发展食用菌产业。2020年,全县计划黑木耳种植规模达5000亩,种植4000万棒,产量达40000吨,加上设施栽培的鸡纵菌、猪肚菇、鹿茸菇、海鲜菇、杏鲍菇、袖珍菇、绣球菇等总产量达72000吨;生产的特色优势食用菌品种有鸡枞菌、猪肚菇、虎奶菇、绣球菇、海鲜菇、鹿茸菇、黑皮鸡枞菌、黑木耳、姬松茸等。
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剑河许多村民得到了实惠。
8月1日,久丢村占地80亩的木耳基地开工建设。9月4日,50万菌棒投放完毕。凭借着适宜木耳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仅40来天,久丢村的木耳就逐渐成熟,迎来采摘期。目前,久丢村已采摘木耳4万多斤。
"村里的木耳有专门的公司保底收购,销售木耳所产生利润的70%将全部分配给入股村合作社的33户贫困户。"驻村第一书记杨光红告诉记者,不仅如此,木耳基地还优先吸纳贫困户到基地务工。11月来,木耳基地最多时每天有50多村民到基地务工。
在剑河,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越来越多像邰小芹一样的村民得到了实惠。
剑河作为国家级贫困县,2014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9万户7.9万人,贫困村181个,贫困发生率32.5%。为助力群众脱贫致富,2017年剑河县结合县情,确立了以
食用菌为支柱的长效化产业,并纳入"一县一业"项目建设。2018年,剑河县食用菌产业实现13个乡镇(街道)全部覆盖,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8户,带动5000人以上实现稳定就业,能间接拉动2万人以上贫困人口脱贫。其中仅种植大球盖菇一个品类,预计产菇400万斤,实现产值约1400万元。
为进一步发展食用菌产业,今年入秋以来,剑河县在26个村级
木耳种植基地种下407万棒木耳,预计至少获得1600万元的扶贫受益。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马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