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柞水县立足县情实际,把木耳产业确定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和乡村振兴首位产业,按照“党委统揽、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将党建工作与木耳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小木耳”产业化、集群化发展,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探索出了一条以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发挥党委统领作用
把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县委围绕木耳产业发展,定方向、作决策、出政策,带动各类资源、各方力量、各项政策向木耳产业聚焦聚集,形成了全县上下一条心干、一盘棋谋、一股劲抓的局面。
科学论证,确定发展木耳主导产业的工作思路。针对柞水人祖祖辈辈栽植木耳,但传统种植小而弱、散而杂的现状,县委经过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结合立地条件、资源禀赋、经济效益和群众意愿,作出将木耳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的决策部署,让木耳种植的规模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制定了1万亩土地、1亿袋规模、5千吨产量、3亿元产值的木耳产业“1153”计划,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的木耳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木耳产业工作专班,以及独立编制和预算的县木耳产业中心,从行政、业务、技术三个层面共同发力,倾心全力做强“小木耳”,群策群力发展“大产业”。特别是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之后,县委以坚定强烈的政治担当和感恩奋进的政治情感,把做大做强木耳产业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出台了推动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全力以赴做强基础、做大规模、做优质量、做长链条、做精品牌,推动木耳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系统部署,架设做强木耳产业的实现路径。县委对标省市相关规划,将木耳产业发展纳入全县“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聘请专业团队,围绕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附加值、提高财税贡献占比、扩大带动能力等方面,完善柞水木耳产业总体规划,修编木耳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绘制了木耳产业发展蓝图。在发展路径上,县委从产业布局、品牌打造、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着手,提出了打造区域公共母品牌和企业使用子品牌“母子”品牌,健全生产技术和木耳产品质量“两个标准”,完善木耳质量检测、追溯、诚信“三个体系”,实现木耳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在实施步骤上,县委统筹生产端、销售端、加工端、研发端等全产业链发展,提出了大力实施原种培育、规模扩张、质量提升、新品研发、市场营销、延链补链“六大行动”,明确了木耳产业发展的施工路线图。
政策支撑,保证农户依托木耳产业受益的主体地位。县委坚持把增强产业带富能力作为木耳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立足共同富裕目标,强化政策集成使用,制定出台了木耳产业扶持办法、考核奖惩办法、资金管理办法、保护价收购办法以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产业扶持政策34项,鼓励全体群众发展木耳产业。特别是针对部分困难群众缺乏产业启动资金的难题,创新推行“借袋还耳”“借棚还耳”措施,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签订借袋合同,农户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借袋协议,每季木耳采摘结束后,农户将成品木耳上交村集体统一销售,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销售资金扣除借袋成本后返还困难群众,群众无须资金就能参与木耳产业,真正将群众牢牢镶嵌进木耳产业链,实现稳定增收、逐步致富。
发挥党建助力优势
推动木耳产业做优做精
大力实施“党建+”行动,织密组织体系,整合党建资源,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把党建触角延伸到木耳产业发展第一线,有效构建起了围绕产业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产业的工作格局,让党旗在木耳全产业链上高高飘扬。
推行“书记+”,三级书记齐抓共管。将木耳产业发展作为“书记工程”,夯实县镇村三级书记主体责任,通过书记抓、抓书记,实现逐级负责、级级担责。县委书记当“产业链长”,主要在木耳产业发展思路、实现路径、政策支持上抓谋划、抓调研,带动县级领导以上率下抓项目谋划、抓包联督导、抓示范建设;镇办党委书记当“主攻队长”,主要在木耳产业园区建设、生产安排、资源统筹上抓调度、抓落实,带动镇办干部进村入户抓技术指导、抓政策帮扶、抓难题破解;村(社)支部书记当“尖刀排长”,主要在木耳产业标准生产、质量管理、“两借两还”上抓实施、抓推进,组织村组干部和农户田间地头抓土地流转、抓栽植管护、抓产品销售。同时,鼓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集体经济负责人,开展“第一书记”电商直播等活动,实现了三级书记齐心管、联动抓、合力推,有力确保了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
推行“支部+”,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党支部建在产业园、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行“支部+园区+企业+农户”,成立四家国有企业,建成四条木耳菌包生产线,成立木耳产业园区党委,引进陕西中博、野森林等非公企业八家,建成李玉院士工作站、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等“一站三中心”,培育适生菌种五种,开发木耳益生菌、木耳肽等产品83种,带动木耳产业集群化发展。推行“支部+‘三变’+集体经济+农户”,村支部将村集体、农户个人闲置林山、土地、房屋等资源量化折股,投入村集体经营;村集体通过集体自办、能人领办、入股联营方式,组建产业联合体,实现木耳产业规模化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的村达到52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清零。
推行“党员+”,推动产业接二连三。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行党员分类管理,明确党员帮带职责,通过党员带头、党员带领、党员带动,引导群众围绕木耳产业链自我发展,实现了木耳产业强一产、联二产、融三产。推行“党员+专业种植户”,122名党员致富带头人主动领办木耳基地830亩,直接帮带5282户脱贫户、指导带动13468户农户发展木耳栽植9000万袋,户均增收3600元。推行“党员+先锋示范岗”,在木耳菌包生产厂、木耳加工厂等设置党员先锋示范岗135个,动员3200余名群众进入企业务工,人均增收2万余元。推行“党员+个体工商户”,鼓励有技术、有能力的党员开办餐饮店、木耳销售商铺,开展木耳电商带货等,共带动发展餐饮店800余家、销售商铺126家,72名群众成为电商主播,丰富了木耳产业业态。同时,结合党员专业技能,推行“党员+科技特派员”“党员+技术指导员”等,组建6支人才服务团,常态化开展“农技110”服务、电子商务培训等帮扶活动。县委因势利导,连续三年举办木耳文化节会,打造“赏木耳景、吃木耳宴、品木耳情”综合业态,推动木耳产业从生产、加工到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实现了一二三产紧密相连、协同发展。
用好党建保障功能
推动木耳产业做实做细
按照“党建引领、组织相加、工作相融”的思路,组建跨行业、跨领域木耳产业党建联合体,整合各类资源和手段,形成攥指成拳、集点成面的“资源库”,树立强化执行、高效落实的“风向标”,确保木耳产业发展各项工作见到实效。
整合优秀人才,提高组织力。大力开展“学史悟思想强根铸魂、奋进新时代追赶超越”主题活动,扎实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深入开展堡垒强基、头雁培育、先锋引领、聚力攻坚“四大行动”,结合村(社区)“两委”换届,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中推选村干部和培养村干部后备力量,全县730名村“两委”成员中“四类人员”占比达92%,大专及以上学历较上届提升27.9%,选聘47名大学生充实基层力量,选优配强各村社区“两委会”班子,在42个村(社区)党组织成立木耳产业合作社,基层组织力显著增强,党建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木耳产业的工作优势。
凝聚所有力量,提高战斗力。积极与省国资委第九合力团、南京市高淳区、杨凌示范区等对口帮扶单位加强对接协作,争取科技部项目27个8827万元,建成了柞水木耳大数据中心,柞水被列入商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争取省国资委第九合力团援建项目4个,建成金米木耳特色馆、智能连栋大棚等木耳设施;先后与南京市高淳区双向选派100名干部人才挂职交流,联合举办苏陕协作暨人才振兴培训班7期600人次,木耳产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用好“万企兴万村”等政策措施,组织64家涉农企业与13个重点村结成产业“发展联盟”,本地帮扶企业累计落实产业项目帮扶资金2.1亿元,为木耳产业发展汇聚了强大合力。
树立考核导向,提高执行力。将木耳产业发展纳入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考核重点内容,年初对年度目标任务指标量化、清单化,每季度组织召开木耳产业发展现场会,强化分析研判,加强调研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年中和年底进行调度通报,强化绩效管理,通过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各镇村比学赶超。大力开展“提士气、强担当、建机制、促发展”作风建设,将发展木耳产业作为检验各级干部政治执行力的“试金石”,倒逼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全县上下大抓木耳产业的动力热情持续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