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各地掀起一股桑黄热。随着人工栽培技术的成功,这味古老而又颇具传奇色彩的药用菌,成为百姓餐桌
“座上宾”,甚至被许多网络媒体冠以
“黄金产业”受到市场追捧。日前,由上海市农科院主笔起草的《我国桑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展望──桑黄产业发展千岛湖宣言》在线发表于《菌物学报》,为我国桑黄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科学指南。
据了解,桑黄是大型珍稀真菌,作为传统中药在中国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记载,因其生长在桑属植物上,且子实体呈黄褐色而得名。桑黄的“知名度”虽不及灵芝、猴头菇、竹荪等“药食同源”的菌类,但因其显著的功效,日益受到科研和产业的关注。
近年来,中国桑黄种植规模以每年10倍的速度在发展,段木仿野生桑黄种植区主要集中在吉林省与安徽省,袋料培植桑黄主要集中在浙江省与江苏省。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使桑黄对优良种源的需求更加迫切。
2006年,上海市农科院开始选育桑黄新品种选育。经过十多年的持续科研,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杨焱团队选育获得总黄酮含量高、抗逆特强,生物学特性更佳的优良品种“沪桑2号”,并于2020年通过上海市的新品种认定。
近年来,桑黄陆续被批准进入各省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桑黄在肿瘤预防、辅助治疗及日常保健上的独特功效,越来越多地被认知,市场对桑黄热情高涨。不过,由于缺乏在深入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桑黄从北到南,以农产品的形式在销售,价格不一、种类多样,其在种类确定、产品类型、商业宣传、科普知识上也缺乏规范性。
2019年,由上海市农科院牵头成立中国菌物学会桑黄产业分会,同年10月,在浙江千岛湖召开了年度工作会议,会上就桑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拉丁学名的规范使用及从业者须遵守行业规范、桑黄行业标准及市场准入申请等事宜进行了充分讨论,并达成共识,经分会理事会讨论,将行业共识撰写成文章,成为桑黄产业今后发展重要参考。因会议在千岛湖召开而得名《千岛湖宣言》,该《宣言》从起草到多轮的讨论、修改,经历2年最终成稿得以发表。
《宣言》从桑黄历史记载、分类地位演变、功效研究、产业发展进程及面临瓶颈问题和对策等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结合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和市场许可进程,提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建议,并对产业发展愿景进行了展望。
《宣言》呼吁从事桑黄科研和产业开发的专业人士、企业家们进一步规范桑黄分类命名,创新产、学、研、管结合机制,倡议从
“尊重科学、利好产业、团结发展”出发,促进我国桑黄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