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浙江省丽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里,所长应国华正在潜心研究食用菌的相关内容。对于这里的每一根料棒、每一株菌类,他都如数家珍。从事食用菌领域研究近40年,应国华一门心思投入到他挚爱的食用菌科研行业,把科技转化为农民增收,是他毕生的追求。

应国华常说:“坐在办公室是搞不好科研的!”从大学毕业至今,38年与菇相伴的时间里,他主持和参加省市科研项目40余项。特别是在2018年,选育了香菇新品种L808,现在早已经推广到了全国各地,成为了国内应用量较大的香菇品种,带动了全国各地一批批农户走上致富路。

该项成果,在香菇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应国华却不止局限于技术层面,他也时常走入田间,了解种植户的实际情况。

经过多年的观察,应国华发现,浙江省的很多食用菌种植户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自己生产料棒,效率太低,生产规模和总收益都上不来。应国华建议农户,改变生产方式,根据当地实际重新配方,让农户采用更适合的料棒,以大幅提升效率。通过专业化分工,扩大农户生产规模,让农户的单产量,从一个料棒产生一两二的干木耳,提升到了二两左右。

科技创新之后,不仅要进行成果转化,也要实际应用在助农增收上。应国华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不辞辛劳奔赴庆元、龙泉等地,让田间地头的种菇人切实有了收获感。“收获感会激励我们,尤其是看到通过我们的技术为农民增收,为企业发展带来价值,是我们最感到欣慰的时候。”应国华笑着说。

再过一年,应国华就要退休了,聊起自己的未来,他的愿望却非常朴素,就是租几亩田,种点蘑菇、木耳,因为这相当于是他一生所追求的事情了。
2017年,浙江省丽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在全省率先尝试用竹屑替代木屑种植香菇,作为该攻坚团队的技术负责人,应国华经过多次试验,团队最终选定了50%竹屑替代木屑的比例,推出“浙香6号”香菇品种,产量及价格都高于普通香菇,颇受市场欢迎。“这一比例可以最大限度提高产量、商品性,最大程度减少阔叶林损耗。”应国华说。

据了解,
“浙香6号”盖圆整,浅黄褐色至浅红褐色,边缘鳞毛明显;质地致密厚实,不易开伞;菌龄110天,出菇适温15℃~20℃,需6℃以上的温差,潮次明显,耐高温性较强,适淡季设施栽培,商品性优。
根据四年试验的情况来看,试验品种的香菇在品质、质量上与常规的木屑栽培方式没有差别,而根据目前运算的结果来看,成本上也是相当的,综合来看发展潜力很大。应国华及其团队多年测算的数据表明,以丽水市每年种植套袋香菇3亿袋计算,竹屑替代产品经推广后,可减少15万立方米的杂木损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