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阿所村和都拉布依族乡上水村交界处,一排排集装箱式“小房子”颇为壮观,这是白云区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小房子”是智能菇房。这里可实现对食用菌生产现场气象、土壤、水源环境的实时监测,通过远程自动化控制,蘑菇至少可以大大缩短生长周期,人力成本也可以减少40%以上。
传统的大棚种植模式,过于依赖人的主观经验,蘑菇质量及产量受气候和季节影响也比较大。而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让菌种培育、菌棒栽培、食用菌生长及加工等环节都变得更为智能。从此,食用菌种植不再“靠天吃饭”。
以红托竹荪为例,一个智能菇房可种植红托竹荪1000棒,即平均每平方米可种植40余棒,而传统农业每平方米仅能种植10-14棒。一个菇房一年可收获红托竹荪鲜品750公斤,总的售价4.5万元,其产值是传统栽培方式的3-5倍。
目前,白云区以贵州科学院、贵州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为依托,通过“平台公司+龙头企业+技术人才”的运营模式,打造了“产学研”一体化的食用菌产业示范区。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00亩,已建成50个智能菇房,种植红托竹荪、羊肚菌、秀珍菇、姬松茸、黑皮鸡枞、白参菌等珍稀食用菌品种,全年产值可达350万元。
针对传统的种植难题,白云区辖区企业贵州万泰现代农业食品有限公司,研究出适合贵阳本土实际的“红托竹荪液体菌种菌棒栽培”技术,并将这项技术成果在白云区进行示范推广。与传统栽培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缩短栽培周期、不破坏生态环境、病虫害发生率低等优点。
近年来,白云区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但每年生产大量食用菌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废弃菌棒。白云区开展废弃菌棒综合循环利用及地栽培食用菌土壤无害化处理,让废弃菌棒“变废为宝”。
针对产业链条问题,白云区积极打造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园,引进和培育贵州万泰、中科易农、高山生物、金三里等企业,建成干香菇出口加工、食用菌干品、菌菇汤、菌汤面、灵芝系列产品等初深加工基地。同时,白云区积极与贵州省科学院、贵州大学等科研机构及精深加工企业对接,拟建食用菌多糖提取、菌粥开发、牛肝菌预制菜及加工等项目,目前实现加工产值约2亿元。
据了解,2022年,白云区预计完成食用菌种植4500万棒(亩),其中,全年完成林下食用菌种植1200亩,主要种植品种有香菇、平菇、羊肚菌、红托竹荪、冬荪等,实现产量2.5万吨,实现产值3.5亿元。(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