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湖北随县香菇博览馆,展墙上一段文字格外醒目:华中农业大学让科学之花在菇乡绽放。随县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永香说,这是随县人民对华中农业大学食用菌科研团队40余年倾心帮扶的认可与感恩。
1978年,杨新美教授在三里岗镇杨家棚村试种段木香菇成功,点燃了香菇产业的“星星之火”,此后,其弟子吕作舟教授、边银丙教授接过“接力棒”,三代华农人与随县开展了长达40余年的产学研用合作。华农教授与随县菇农结下的深厚情谊,成为随县香菇产业发展史上深刻而温暖的记忆。
杨新美教授(左四)在随县指导食用菌产业发展
吕作舟教授教授在一线指导
菌种是食用菌的“芯片”。1978年,杨新美教授从国外引进一批食用菌品种在随县试种,帮助菇农增收致富。但食用菌品种变异较快,需要不断改良迭代。多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不间断地与各地龙头企业开展合作,选育了一批又一批优良品种,在食用菌主产区示范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这个由杨新美教授亲手创办的研究所,被“蘑菇院士”李玉教授誉为“我国食用菌界的黄埔军校”。现任所长边银丙教授介绍,40余年来研究所培养了约300余名硕士、博士,为湖北乃至全国食用菌产业培训各类核心专业人才近20000人。
湖北一家菌业公司总经理黄天骥曾是边银丙教授的硕士研究生,2023年当选湖北省劳动模范,他在公司建设了“院士专家工作站”“校企共建研发中心”“食用菌科研中心”。近年来,公司联合华中农大选育出“久香秋7”“秋香607”香菇新品种,实现了随州地方自育品种品牌零的突破。之后,他又陆续推出“久香401”“久香3号”等新品种,得到越来越多菇农的认可。
种植模式是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边银丙教授等专家团队提出的“集中制袋,分散出菇”的香菇轻简化生产方式在各个主产区推广发展,推动各地进入了设施化智能化养菌时代。2022年,团队开始推广羊肚菌“一棚两网三膜”高产稳产设施栽培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因春季环境条件剧变导致的减产或绝产风险。与此同时,边银丙教授团队专题研究大球盖菇-水稻周年栽培技术,目前该模式在湖北襄阳、宜昌、仙桃等地示范和推广。不断推介“方舱出菇”新模式和菌棒一体化生产新装置;还在随县“科技小院”试验全新的香菇免套袋栽培模式,以适应自动化养菌和智能化采菇的新模式。
远安县茅坪场镇,“一网两棚三膜”设施栽培新模式和稻-菌周年栽培防控连作障碍技术
在宜昌市远安县茅坪场镇,菌香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用专家团队提出的稻菇轮作模式,菇棚里的羊肚菌长势喜人。合作社负责人汪宗斌介绍,亩产800斤左右,均价70元,每亩地净利润可达4万元。
在随州一家农业公司,两间加工成型的养菌方舱停在厂房里,技术人员正在对其进行智能化改造。“这个方舱可以实现自动控温控湿控光,为香菇量身打造最优生长环境”,公司负责人李逵介绍,这两间方舱已被地方政府采购,用于“方舱出菇”新模式示范推广。
病害是制约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头号大敌。近年来,边银丙教授团队针对香菇菌棒腐烂、杂菌污染和菌种退化等重要问题,开展了香菇主要病害绿色防控技术研发。团队还完善了平菇黄斑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开展了羊肚菌病害调查,用科技力量呵护食用菌健康生长。
2023年,边银丙教授率领“515行动”食用菌团队在湖北示范推广香菇优质高效设施栽培技术、香菇优良品种、大球盖菇稻田“秋播冬收”技术及香菇菌渣循环再利用技术,联合企业开发并集成食用菌保鲜和精深加工技术,并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服务,以科技创新引领湖北省食用菌产业链蝶变升级。(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