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以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为三大着力点,推出23条具体举措,力图解决农产品行业普遍存在的低质低价“内卷式”竞争顽疾。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食用菌产业首当其冲面临转型挑战。
我国虽是全球食用菌产量第一大国,却深陷“高产不高效”的发展困境。金针菇行业即是典型案例。2024年受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影响,四家工厂化金针菇上市公司利润均大幅下滑甚至亏损。行业内卷进一步加剧,企业被迫寻求多元化突围——雪榕生物坚守金针菇工厂化布局,众兴菌业开辟双孢菇第二利润点,万辰集团开辟量贩零食业务新赛道。大企业的经营状况如此惨淡,中小企业也难逃魔咒,“中国食用菌之都”福建古田这个拥有92万吨年产量的产业重镇,从业人员占全县人口的70%以上,却陷入惨烈价格战。2014年电商刚起步,当地68元的银耳菌棒一天能卖200-300单。但2016年后全县跟风做电商,价格直接腰斩至20元,曾经银耳是高档货,如今成为百姓人家餐桌上的普通菜肴,实属令人唏嘘。
自2012年以来,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产能激增,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企业间为了争斗市场,大都价格战,最终两败俱伤,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普遍提高,部分中高收入消费者对食用菌的品质要求也在提升。同样的金针菇,消费者更加青睐市场口碑高且有品牌标识的,即使价格上相较普通金针菇高,但消费者却仍会买单。这无形中为食用菌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通过通过优质优价,把优质食用菌的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既能让企业增收,又能带动更多食用菌消费。
笔者认为,《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的出台,为食用菌市场“反内卷”提供了三大政策路径。
1.强化品质分级与认证
方案从严加强“三品一标”证后监管,搭建宣展推介平台,增强品质消费引导力。同时推进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制修订,制定地理标志水果质量分级标准,为食用菌产品提供分级范本。这套组合拳旨在建立“质量分档、价格分层”的市场机制,打破同质化竞争,食用菌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2.推动食用菌精深加工升级
方案支持食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菌体蛋白等新食品配料,开发即烹即热产品。此举直指食用菌产业最大短板——加工链缺失。
2023年,我国食用菌年产量已达4200万吨,主要是食用菌鲜品和初级加工品,产业链条短,市场附加值低。而近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转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正由单一的医疗服务需求向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保健康复等多元化需求转变,健康消费已成为中国消费增长的一大亮点。食用菌作为食药用菌,兼具食用、药用功能,其营养价值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可,特别是以食用菌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如即食产品、保健食品、调味品、休闲食品等正成为消费新时尚。
现阶段,食用菌消费主要集中于鲜食市场,很容易陷入价格战,唯有构建食用菌加工产业链,通过提高食用菌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系统推动食用菌价值链向高端跃升。
3.重构电商生态
针对当前农产品电商存在的“三个不够”——服务不够精准、生态不够健全、规则不够公平,《方案》开出明确处方:1.培育扎根乡土的农民主播,避免“网红一走,销量归零”;2.优化算法推荐权重,破除“低价倾销”的流量偏好;3.提供运营辅导、流量扶持专项资源包,匹配农产品上市周期。
近年来,随着直播电商的兴起,食用菌产业正通过电商生态重构打破传统产销壁垒:一方面,菌种技术创新推动产品标准化与品质升级,为电商化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直播带货、产地直供等新模式精准对接消费端对“鲜品、有机、功能型”菌菇的需求,倒逼供应链缩短链路、强化冷链物流与溯源体系。产业从“生产导向”转向“市场驱动”,形成“菌种研发-智慧种植-数字化营销”全链路升级,最终实现优质食用菌从田间到餐桌的高效价值转化。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第二任首席科学家谭琦强调,在现有工厂化基础上补足加工链短板,必须依赖全产业链技术体系。而随着方案的落地,食用菌产业正迎来关键转折点。当“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逐步建立,当工厂化生产与加工链建设实现“双向奔赴”,我国食用菌产业有望告别“高产不高效”的悖论,努力释放菌菇多样化、品质化、差异化消费潜力,推动食用菌产业供需结构升级。(来源:食用菌商务网,作者:y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