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菇友来电咨询,怎么做好羊肚菌播种前的土壤消毒处理工作。笔者认为,种植前给土壤杀虫杀菌,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一、为啥土壤消毒这么要紧?
你可能想不到,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土壤里,藏着无数“看不见的敌人”。比如,土壤中的杂菌(像绿霉、链孢霉、蛛网病)和各种害虫(如跳虫、螨虫、蛞蝓、蝼蛄)的虫卵。播种前不把它们清理干净,羊肚菌菌种一下地,这些家伙就会出来搞破坏。它们有的跟羊肚菌抢营养,有的直接啃食菌丝和菇体。特别是跳虫,危害极大,能在土里啃食菌丝,钻到营养袋里搞破坏,出菇时还会把菇体咬得千疮百孔,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不处理的土壤,播种后一周内就可能出现大规模的霉菌感染,不仅畦面遭殃,连营养袋也可能全军覆没。
有人认为新地、没种过羊肚菌的地不用消毒,这是个误区。农田里长期种植其他作物,同样会积累病菌和虫卵,只是种类和数量可能不同。所以,无论新地老地,羊肚菌播种前都必须进行规范的土壤消杀处理。
二、土壤消毒有哪些好法子?
给土壤消毒,主要有物理和化学两类方法,可以结合着用。
1.物理方法
深翻晒地:这是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播种前一个月左右,对土地进行深翻,深度最好达到30厘米以上,让太阳狠狠地晒上一到两周。紫外线是最好的消毒剂,能有效杀灭土壤表层的部分杂菌和虫卵。
高温闷棚:如果用的是大棚,这招效果很好。土壤深翻后,密闭大棚,让里面温度飙升到50℃以上,甚至70℃,持续几天。高温能有效地杀死土壤中的多种有害生物。
淹水处理:如果是和水稻轮作的水田,长时间淹水(3-4个月)造成的厌氧环境,也能闷杀土壤中的许多有害生物,起到很好的土壤修复作用。
2.化学方法(用药剂)
杀菌处理
生石灰:既能调节土壤酸碱度(羊肚菌喜欢中性或微碱性土壤,pH值在6.5-7.5左右),又能杀菌。一般每亩地用量在50-100公斤左右。撒匀后翻耕,效果不错。
40%二氯异氰尿酸钠:使用正规的农药杀菌剂,对于预防绿霉、链孢霉等土传病害效果很好。一定要选择有农药登记证的产品。每亩地用8-10袋(每袋500克),杂菌多的地块可以加到10袋以上。可以拌细砂土撒播,也可以兑水喷洒。
杀虫处理
很多菇农习惯用3%辛硫磷颗粒剂,但根据实地调研,单一使用3%辛硫磷杀虫效果并不理想,建议使用10%辛硫磷。
推荐方案:播种前土壤杀虫,考虑到单一使用杀虫剂的不足,可以考虑在播种之前,增加使用“虫之道”喷洒,“虫之道”每盒喷洒2亩地。它具有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对地下各种害虫和跳虫都有效。在摆放营养袋之前,最好再用“虫之道”药液喷洒一次,它能杀灭土壤中的害虫和虫卵,防效更彻底,可以避免出菇期各种虫害的发生。
特别提醒:市面上有些“卫消字”号消毒粉(如溴氯消毒粉等),属于卫生消毒产品,并非农业用途的农药,用来处理土壤,效果不好。大家在选购药剂时,一定要认准包装上印有“农药登记证号”的产品。
三、羊肚菌喜欢什么样的“家”?
处理好病虫害,还得看土壤本身的条件合不合适羊肚菌“安家”。
土壤质地:过于肥沃的土壤反而不利于羊肚菌子实体的形成。黏性特别大的土壤容易板结,透气性差;沙性太大的土壤保水性又不好。沙壤土(透气性好且保水能力适中)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土壤酸碱度(pH值):羊肚菌喜欢中性或微碱性的环境,土壤pH值在6.5-7.5左右比较适宜。如果土壤偏酸一些,撒生石灰既能杀菌又能调酸。
前茬作物:近期(一年内)使用过除草剂的地块,严禁用来种羊肚菌,否则极易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前茬种植过其他覆土食用菌(如竹荪、大球盖菇)的地块,也要格外注意杂菌处理,最好进行轮作(比如和水稻轮作)。
四、播种前后其他关键点
土壤消杀好了,播种前后的管理也很重要。
浇足底水:播种前2天要浇足底水,让土壤湿润但没有积水。土壤湿度控制在35%-40%左右(手捏成团,抛之即散,手上留有湿印)比较合适。
菌种处理:播种时,将菌种与像“菇太郎”这样的拌播剂拌匀后再播,有助于强化菌丝活力、缩短菌种休眠期,加快菌丝萌发时间,并能减少病害的发生。
持续防虫:播种后,在摆放营养袋前,记得再喷洒一次杀虫剂,进一步巩固防虫效果。之后,还可以在畦面周围撒施“四聚乙醛”颗粒剂,专门防治蜗牛和蛞蝓这些软体动物。
播后覆膜:播种后要及时覆盖黑色地膜,以利保温和保湿。覆膜后别忘了打孔增氧,每平方米打30-50个孔径0.5-1厘米的孔,确保菌丝生长有充足的氧气。
总之,种羊肚菌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牢,地动山摇。土壤消杀处理就是打地基,千万不能图省事、抱侥幸心理。选对药(认准农药登记证)、用对方法(物理+化学结合)、做足细节(从深翻到覆膜),严格规范土壤消杀与播种的每一步,是提高羊肚菌种植成功率和产量的核心所在。(作者:湖北随缘食用菌消毒剂有限公司 袁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