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受邀观礼。
李玉院士以战略科学家的胸怀和眼光,在国际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菌物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他领导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以科技推动中国食用菌年产量从5.78万吨突破到超4000万吨,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食用菌生产国,成果在全国72%的贫困县推广应用,带动426个贫困县、4.53万户农民脱贫,让“小木耳”真正成为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产业”。2024年6月24日,李玉领衔申报的《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做强中国“菌种芯片”,端牢中国“菌粮饭碗”
李玉院士开创“一区一馆五库”菌物保育技术体系,率先在我国建成菌物保育区。建立了国际领先、年入库量全国最多的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库,保存标本和菌种10万余份,考证、重新命名食用菌936个、药用菌473个。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药用菌主栽新品种42个。
引领菌物科技变革,为食药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核心引擎
李玉院士提出并践行“木腐菌草腐化”理论,使木腐菌从“吃木”变为“吃草”。实现黑木耳大田“地栽”革命性转变,种植面积36年跃升1000倍。突破食用菌主食化和全株高值化利用技术瓶颈,食用菌可食化率从70%提高至100%。实现“南菇北移、北耳南扩”和食药用菌全产业链科技进步。成果推广到全国28个省、45个示范基地,扶持龙头企业22个,累计产值4323.97亿元,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
开创中国菌物学科,培养菌物时代新人
(李玉院士带领学生研究菌物)
李玉院士创办了全国第一个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现已成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经过近30年的建设与发展,建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菌物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累计培养高端人才1000余人;两次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全国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为世界食药用菌产业发展探索新路径
(李玉院士在授课)
李玉院士建立了包括“111引智基地”在内的3个国际合作平台,创办了《菌物研究》期刊和我国首个菌物生物技术领域英文期刊《Fungal Biotec》;出席国际会议30余次并作主旨报告;作为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组织召开了第五届、第七届、第十届国际药用菌大会、第八届黏菌系统学及生态学国际会议、国际经济菌物大会、首届中日及泛亚太地区菌物学论坛和第一届、第二届东北亚地区生物多样性大会等国际会议,为国际菌物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英雄”,被国际蘑菇学会授予终身荣誉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