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冈棒变成了“金条银棒”
据了解,近日位于四川茂县雅都乡后村木耳基地内,一排排用青冈棒搭建的黑木耳菌棒整齐划一,饱满鲜嫩、晶莹剔透的黑木耳挂满青冈棒。近百余名村民正忙着采收木耳。
雅都乡后村平均海拔2600米,现有村民66户319人,耕地面积1060亩,是全县最偏远的村寨之一。主要以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由于地理环境限制,该村农民收入低,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靠外出务工或上山采药为主要经济来源。近几年来,为了改变该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该乡结合当地气候、温差、日照等优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在该村建成了黑木耳示范基地。今年,共栽培黑木耳菌棒20000余根,预计产量6000斤,经济效益30万元。
去年5月,在村“两委”的努力下,通过县委、县政府扶贫移民项目及整村推进产业调整,雅都乡后村黑木耳基地正式建立。基地占地30亩,到青川引进了黑木耳菌种,前期种植黑木耳20000棒,今年又新增20000棒,目前共有40000棒的种植规模。
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相比,木耳具有种植时间短、人工支出少、生产风险小、使用设施少、生产效益高等优点。同时,老百姓还可根据农时、环境等条件及时组织菌种的生产,这样一来村民在农闲之余就能完成木耳的栽种工序。
王天秀是雅都乡后寨村村民,她告诉笔者,这段时间正是上山采药的关键时节,由于自己和老伴上了年纪,不能上山采药了。到了木耳采收季节,村里便组织在家的男女老少到木耳基地采摘木耳挣工钱。像王天秀这样的老年人一天采木耳也能挣100多元。“在家门口也能打工赚钱,好得很哦!”王天秀老人笑着说。
该村村委会主任张新全说:“目前后村木耳基地属于村集体经济,但基地内的管理、采收等用工都是通过当地老百姓来完成,到年底卖了木耳后,统一支付给村民。全村通过在基地内务工可实现户均增收上千元。”
说到该村下一步的发展,张新全充满了信心,他说:“目前基地所收效益主要用在壮大集体经济进行再投入,壮大集体经济以后,除去成本剩余的部分,我们将用在扶贫帮困方面。比如:给村上贫困的大学生适当的补助,还有老年人得病,农合办报出来后,家庭困难的,我们适当的补贴。明年,我们准备扩大规模,申报木耳专业合作社,走‘合作社+农户’的路子,带领老百姓共同增收致富。”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