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齐彩梦) 2014年,昌宁县漭水镇河尾社区干部通过考察,决定把黑木耳种植作为一项带领群众脱贫增收的产业来发展。为降低产业发展风险,保障群众的利益,社区党员干部先行先试,投资21万元在坝尾片区试种了7亩黑木耳并取得了成功。掌握了技术,摸索出了门道,社区干部才决定发动群众种。他们把党组织挂在产业上,开展组团式服务,分片式管理。同时,采取“公司+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来运作,技术指导由社区干部与公司共同负责,销售则采取订单收购的方式来进行。
大平地村民老杨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中四口人,靠种茶叶、喂猪、外出打工,全家一年的收入在8000元左右。两年前,由于右眼疼痛,老杨跑遍了县、市、省里的医院,甚至是到北京的大医院也查不出病因,渐渐地,老杨右眼失明了,还欠下了6万元的债。得知他家的情况后,社区干部动员老杨种木耳,帮助老杨通过镇里跟信用社贷款3万元,让他自筹3万元。2015年9月,老杨在坝尾黑木耳示范种植基地的连片农田里种植了两亩黑木耳。考虑到他家的情况和他的健康状况,社区干部还让老杨到基地里打工。在家门口打工,老杨不仅一个月能有1500多元的收入,而且还能兼顾自己的木耳,这样算下来,他还可以省去四、五千元的请工费。他高兴地说:“种木耳不费事,见效快,收益高。目前,我家已经卖了1万多元的干木耳,社区干部为我们找到了一条脱贫的好路子。”他估摸,这一季木耳,能让他有5到6万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