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雨季来临,野外各种蘑菇大量生长。然而,依据“经验”在熟悉山林采摘“看似安全”的野蘑菇,或持有“以前吃过没事”、“颜色不鲜艳就无毒”等错误理念,导致我国每年毒蘑菇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近期,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北京综合试验站站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王守现和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刘宇共同接受CCTV-12《热心话》栏目关于毒蘑菇科普专访。
节目中,食用菌专家详细介绍了常见毒蘑菇的种类、所含毒素类型及其中毒症状、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的外观形态差异,并重点澄清了几个广泛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颜色鲜艳的蘑菇才有毒,颜色普通的就安全。专家强调,蘑菇毒性不能仅凭颜色判断,许多剧毒蘑菇外表普通。
误区二:蘑菇晒干或煮熟就能去除毒素。专家指出,许多毒蘑菇的毒素具有耐高温和耐干燥的特性,常规的烹饪或晒干处理无法破坏其毒性,误食仍存在致命危险。
本次专访不仅提高了民众对毒蘑菇科普认知,预防中毒事件发生,而且还提升了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和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的社会影响力。(供稿:国家食用菌体系北京综合站和北京食用菌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