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是河南省食用菌的主要栽种品种,其产量已连续五年居全省栽培菇(耳)类之首。2014年,香菇产量约占全省食用菌产量的40.86%。目前,香菇生产已可以通过合理的季节安排,采用不同的栽培模式实现周年栽培出菇。按栽培季节和出菇时期划分,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春季制袋接种,秋冬出菇;二是秋季制袋接种,冬春出菇;三是冬季制袋接种,第二年夏秋出菇。在河南,人们通常称第三种模式出产的香菇为“夏香菇”。近年来,夏香菇发展很快,其产量占河南香菇总产量的20%。本文对近年来河南省夏香菇生产发展概况以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进行如下分析:
一、河南夏香菇产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历程
河南省夏香菇的栽培大约始于本世纪初。在2009年前为试验示范推广阶段,在这一阶段研究人员通过反复试验、研究,不仅发现河南省夏香菇制袋接种的最佳季节是头年的冬季,从而将最初的春季2、3月份制袋接种提早到头年冬季11月份左右,早制袋、早接种,使得来年可以早出菇,甚至入伏前出2-3茬菇。而且还选育出了适合河南气候特点的一批中温偏高型优良菌株,例如:灵仙1号、L808、南山1号、武香1号这几个品种,它们综合形状好,菇形园整,肉厚质密,而且“吃温性”好,菇体生长健稳,并且出菇疏密适中,在推广应用中普遍受到菇农的喜爱。而2009年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全省夏香菇栽培规模不足2000万袋,产量不足1.4万吨,而2015年其栽培规模近2亿袋,较2009年增长约10倍,产量预计达21.9万吨,增长近15倍。
(二)发展特点
纵观这十多年来河南省夏香菇发展历程可以说是科学发展、速度迅猛、效益显著。其主要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
一是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拉动了夏香菇生产的发展。由于香菇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各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糖类、矿物质、维生素等物质,不仅营养成分全面而独特,而且还具有非凡的药用价值,能降低胆固醇,防治心血管病和佝偻病等疾病的发生,能强身滋补、清热解毒、抗流感病毒及抗肿瘤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理念的提升以及膳食结构的改善,香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自从夏香菇栽培成功之后,香菇可周年生产,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一年四季对鲜香菇的需求。近年来,虽然河南省夏香菇种植规模持续、快速扩大,而市场价格却一直坚挺,并没有因为供应量的急速增加而使市价降低,这足以说明人们对夏香菇的消费需求也是与日俱增。
二是显著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夏香菇生产的发展。当前人工工资、原材料费用上涨,过去产区人工工资约70-80元/天人,木屑约460元/吨,麸皮约1.8元/公斤;现今人工工资约120-150元/天/人,木屑约650元/吨,麸皮约2.2元/公斤),成本增加的情况下,种植夏香菇产生的经济效益依然较高,其投入产出比依然比较可观,在灵宝市一亩普通林地摆放约8000袋夏香菇的纯利润最高可达5万元左右。前些年刚发展夏香菇时,一亩用于种植的林地租金不足200元,而时下就涨至1500元左右,这也足以说明种植夏香菇利润之丰厚。
三是良好的生态效益驱动了夏香菇生产的发展。夏香菇生产原料采用果木修剪枝条和柞木轮伐枝桠所产生的木屑,变废为宝,大大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同时夏香菇生产场地多为林下,一方面是夏季树木枝叶茂密,林下气温较外界气温低3-5℃,为夏香菇生长提供了较好的小气候环境;另一方面在林下种香菇不仅占耕地,减少了搭棚费用,而且树木进行光合作用还会产生充足的氧气,有利于香菇的生长,还可以用修剪苹果枝条粉碎作生产香菇的原料;并且就树木而言,香菇的生长需要菇农经常喷水,多余的水分便可提供给树木的生长,同时夏香菇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提供了树木光合作用的原料,有利于树木的生长。据调查,杨树林下种香菇,每年的树木着叶期较未种香菇的要多7-10天。林下种夏香菇,菌林可以优势互补,菌兴林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显著,这种生产模式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在灵宝,当地人称灵宝的食用菌产业是由苹果产业催生而发展起来的又一支柱产业
四是政府重视引导、服务,助推了夏香菇生产的发展。各级政府近年来为推动夏香菇种植业的发展采取了许多措施,一是出台了很多鼓励产业发展的政策,例如:灵宝市将夏香菇生产作为长期着力培植的特色主导产业,并建立健全了富有活力的领导机制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灵宝市还在全市建立健全了组织管理、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以及资金支撑、政策保障和产品销售等体系。二是由职能部门或协会召开不同层次的夏香菇技术与营销研讨会、现场观摩会等交流会,不断总结交流经验,发布产业信息,探索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聘请从事香菇研究、推广的专家亲临夏香菇生产现场指导。
二、河南夏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一)主产区业已基本形成
目前河南省三门峡、驻马店和新乡三大夏香菇主产区已基本形成,三个地区产量预计达20万吨,占全省夏香菇产量的80%以上,其中三门峡的灵宝市尤为突出,其年产量预计达10万吨。而驻马店市主要集中在泌阳,其年产量预计也能达10万吨。
(二)栽培技术逐步提高
近年来各地栽培技术通过反复实践逐步得以提高,归纳起来,一是每个产区都筛选出1-3个推广品种,使得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0%以上,例如三门峡地区主推灵仙1号、L808,驻马店地区主推L808、南山1号,新乡地区主推南山1号、武香1号;二是制袋接种季节与料袋制作、接种、养菌、出菇管理、采收和病虫害防控等操作技术在各地都形成了一定的规程,这就使得菌袋的成品率,生物转化率和产品优质率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产业化水平逐步提升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推动下,各地都加快了产业化的推进,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夏香菇生产,积极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积极引导菇农创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食用菌生产机械,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理念,创建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了生产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以及经营形式由家庭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的转变。在2011和2012两年河南省八个荣获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示范县中,灵宝、泌阳、西平三个县(市)是夏香菇主产区;两个荣获全国十佳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中,长垣县蒲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是从事夏香菇菌袋工厂化生产的。灵宝市在探索不同条件下合作社发展模式以及建立农户与市场有效对接机制以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目前全市发展多户入股合作经营、资金入股集中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的农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42个,其中省、市级示范社5个,辐射带动农户超过8000户。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产品的质量安全,多措并举,通过强化产地、产品无公害认定与认证强化生产环节监管,完善标准化、产品安全追溯等体系建设,夏香菇产品质量安全逐步提高。三门峡市农科院在河南省食用菌协会指导下,制订的《夏香菇林下生产技术规程河南省地方标准》已被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管局发布实施。灵宝市创建的“出口香菇质量安全示范区”也已于2014年8月7日和9月19日分别通过省级和国家级香菇质量安全示范区的考核。
三、河南夏香菇产业存在问题
(一)生产设施简陋,专业化程度低
河南省夏香菇生产当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生产设施简陋,专业化、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三大主产区除灵宝市外,菌袋生产主要还是农户单独或几户联合制作。原本属劳动密集型的食用菌产业,如不加大机械化装备方面的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尽快转变生产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随着生产成本不断攀升,比较效益将会持续下降,产业的发展也必将受到影响。
(二)市场建设、信息滞后以及产业发展与市场建设、信息服务失衡
各地对市场建设信息化服务认识还不到位,重生产发展,轻市场建设与信息服务,一方面个别县(镇)尽管有专业市场,但缺乏管理,仓储、物流跟不上,而多数县(镇)无专业市场,农民只得自发到集市上销售;另一方面,在出菇旺季价格低迷,不少地方出菇旺季的价格仅是正常时期的60%左右。据调查,2015年灵宝市夏香菇种植规模与产量较上年增长12%,但销售收入还不及2014年,丰产却不能丰收,多收而不能多得,若不尽快解决,也必将影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人才短缺,科技支撑匮乏
主产区县一级普遍缺乏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现有技术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技术力量薄弱,科技支撑匮乏。在调研中发现,食用菌生产操作缺乏严格的操作规程,灭菌一个仓甚至能堆叠2万袋,灭菌时间长达3-4天;同时菌种质量良莠不齐,菌种市场非法制、销菌种现象时有发生。
四、河南夏香菇产业发展对策
(一)应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夏香菇生产发展方向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进行转变
香菇是高蛋白、低脂肪、食药同源的健康食品、功能食品、长寿食品,能够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有益于身体健康,备受人们的青睐。近年来在效益的驱动下,夏香菇的规模扩张很快,但市场是有限的,如不加强调控,引导广大菇农,按市场需求进行种植,盲目发展,势必引发“菇伤农”的现象。各级政府应强化对夏香菇生产的宏观调控,健全夏香菇生产管理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深入调查研究,引导夏香菇生产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
(二)应加强对夏香菇生产的支持力度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不太富裕,因此建议各地政府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沿海或南方一些企业投资,一方面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加大对夏香菇生产种植的支持力度,例如:将菌种补贴列入农业良种补贴,将各种设备补贴列入农业机械补贴,将建设现代化菌种场、现代化菌棒厂生产的用地、用电纳入农业范畴。各主产县应积极筹建现代化菌种厂,提高菌种质量;积极筹建现代化菌袋厂,提高菌袋质量;积极筹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吸引菇农进入园区生产,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制作菌袋、接种、养菌等环节由公司或菌袋厂集中生产,出菇环节则分散到园区由农户管理,生产出来的产品再由公司或菌袋厂统一回收销售、加工,从而提升产业化水平。强化标准菇棚建设,创建一批规模较大的自动化、工厂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的标准化菇棚基地。
(三)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建议一方面引进一些高科技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有计划的选派一些县、乡基层管理人员到相关大学深造或由省级主管部门进行培训,加快培养出一批本土化的高科技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建议强化企业与研究所、研究院和大学实验室进行合作,鼓励他们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鼓励企业走产、学、研结合路线,自主研发新品种、新工艺、新产品;政府还应对企业在科研方面给予相关政策照顾和资源倾斜;建议加大对菇农的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广大菇农的生产技术水平。要依靠科技来提高产品生物学转化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经济效益,为夏香菇生产稳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应加快专业市场建设
建议一些主产县可向西峡等地学习,积极筹建香菇专业交易市场,建立集加工、交易、仓储、服务为一体的销售服务体系;加强信息服务,在市场建设中,重视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模式的建设;现如今,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副产品通过电商平台拓宽自己的销售渠道。建议各主产县可以紧跟网络化、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将夏香菇的销售从“线下”销售扩展到“线上”交易。在电子商务平台出售夏香菇一方面使全国乃至全球的消费者都能购买到河南省主产区的产品,另一方面减少了中间商、使农户能得到更多实惠。河南省各个主产区应从加工上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品质;在交易上增强夏香菇的品牌价值,将其做成主产县的名片,同时带动相关副产业的发展;仓储过程避免香菇受到污染;售后服务也要紧跟到位。我们不仅仅要把夏香菇当成种植业,只关注前期种植,更要努力将其发展成为一个一体化经济。加强信息服务,在市场建设中,重视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模式的建设,对客服进行专业化培训。与此同时要减少产品流通中的物流环节,减少流通费用,以确保菇农种的菇能卖得了的同时还要卖得好。我们不仅要在种植方面提高夏香菇的品质,也要规避电商平台可能出现的问题,仓储过程中如何使香菇保持出产时的品质并在运输过程中保持完好都是重要的环节。通过专业交易市场这个平台,促进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促进发展方向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促进产品类型由原料型向高端加工型转变,将夏香菇生产产业做大、做强,建立一个完备、成熟、健全的一体化经济产业。(工作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材料与能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