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的农业主推技术名录中,上海农科院的“香菇集中制棒、分散出菇技术”赫然在列。这已是该技术连续第三年(2023-2025)获此殊荣。一项源于地方实践的技术,何以持续赢得国家层面的青睐?其核心在于技术创新、产业协同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契合。
一、创新突破: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香菇生产的痛点集中于菌棒制作环节:污染率高、周期长、技术门槛高。分散农户受限于设备与技术,菌棒污染率常达10%-20%,严重制约效益。“集中制棒、分散出菇”模式通过集约化完成菌棒生产和培养,后期则结合各地环境与设施条件进行低成本、分散式出菇管理。这一模式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菌棒质量,有力推动了香菇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技术优势:破解核心难题,效益显著
我国自2010年起探索香菇两段式生产模式,如今“集中制棒”环节已展现显著优势:1.品种科学化:减少随意引种,加速优良品种推广。2.菌种质量提升:经营主体更重视菌种保藏、选育、生产、储运与质检,质量稳步提高。3.生产标准化:原料配方标准化,灭菌更彻底,料棒质量稳定,显著降低污染率与烂棒率。4.劳动强度降低:大幅减轻菌棒生产环节的人力负担。
“分散出菇”指经营主体购买成品菌棒,专业化管理出菇阶段。该模式:1.降低资金门槛:避免大量前期设备投入。2.用工灵活高效:适应出菇管理零散用工特点,有效控制成本。3.因地制宜管理:充分利用产地气候和生产者经验,实现精细化管理。
三、多地实践:成效斐然,模式成熟
伴随食用菌产业升级持续推进,“集中制棒、分散出菇”已成为主流生产模式,工厂化集中制棒率在部分产区已超90%。湖北十堰市2024年主推该技术,在郧阳区、竹山县、房县、郧西县等主产区示范推广年均约5000万棒,成效显著。减少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30%,确保了菌棒的质量稳定,成品率可达99%,提升了香菇的产量和品质。
近年来,浙江益嘉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现有菌棒生产产能优势,积极探索“集中制棒+分散出菇”的社会化协作发展模式,推动自身从菌棒自产自用向产销共存转变,带动下游主体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了共赢。两年来,累计生产菌棒1785万袋,其中菌棒社会化服务比率超三分之一,带动下游生产主体新增秀珍菇产量2016吨。
近三年,该模式在河南、山东、湖北、贵州、甘肃、内蒙古等新老产区持续推广,累计超30亿棒,有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为脱贫巩固和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能,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四、政策支撑:体系化赋能推广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该技术,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且体系化,继将液体菌种、智能装备列为重点攻关方向后,2025年再次将该技术纳入全国主推技术名录, 提供专项培训资金与示范基地建设支持。
另外,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业设施补贴等普惠政策惠及技术近年得到大力推广。例如,山东淄博隆泰机械的菌棒生产线纳入农机补贴目录,设备采购成本降低40%。这些举措为该技术在全国范围的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推动香菇产业现代化,实现小农户与现代产业的有机衔接。
五、传统模式 vs 集中制棒分散出菇模式对比
“集中制棒、分散出菇”技术以工厂化效率攻克了技术瓶颈,以社会化协作激活了小农生产力,更以绿色循环回应了可持续发展之问。这项技术已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它正在成为中国小农户融入全球产业链的一条“无菌通道”。
未来,随着液体菌种、AI环境控制等技术的普及,这项连续三年登榜国家主推名录的模式,或将成为中国食用菌产业从“经验农业”迈向“数字农业”的核心引擎。(来源:食用菌商务网,作者:y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