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云南野生菌正值交易旺季,据了解,云南野生菌物种多样,境内分布蕴藏有大型真菌124科599属2753种,约占全国56.9%,居全国之冠,其中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开发价值的有160多种。
据统计,自2005年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建成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市场已占据全省野生菌食用交易量的70%左右,2017年交易野生菌3.8万吨,交易额达70.8亿元。这样的数据足以让云南傲立全国野生菌市场。
对此,专家们针对目前野生菌的发展情况,极力呼吁开发与保护并举,合理开采野生菌,同时加大研发力度,实现人工栽培。实际上,云南省的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尝试对多种珍稀野生菌进行人工栽培。目前,已经实现对松露的半人工栽培,羊肚菌一些腐生种类(如“六妹”“七妹”和“梯棱”等)和暗黑网柄牛肝菌的人工栽培。
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在读博士、副教授李树红表示,野生菌虽然是一类可持续再生的资源,但不科学采集和管护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野生菌持续利用。云南野生菌保护与利用的平衡问题,以及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李树红表示,首先要加大野生菌基本常识的科普宣传,让采菌的老百姓、收购商、消费者了解野生菌的生长规律,从而实现科学采收和消费。
李树红建议积极开展野生菌的资源收集和评价,对菌根型食用菌通过菌根培育方法,建立和扩大新产区;对腐生型食用菌通过驯化栽培方法,增加市场供给量,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和过度开发。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琪博士介绍,松茸和干巴菌就是常见的共生型珍稀野生菌,属于菌根菌,它们不能像栽培传统腐生菌,如木耳和香菇那样进行人工栽培!
赵琪介绍,云南的科学家们通过“采取设置栅栏、封山育菌、调整覆盖物厚度、林分郁闭度”以及在干巴菌生长季节建立管护棚进行看护等人工管护措施后,干巴菌的产量和效益明显增长,“产量最高增加了1倍多。”
“现在市场上销售的人工栽培的‘黑皮鸡枞’都不是真正的鸡枞。”云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李荣春介绍,但世界著名四大食用菌之一的羊肚菌的一些腐生种类(如“六妹”“七妹”和“梯棱”等)已实现人工栽培。
目前,全国羊肚菌栽培面积约7万亩,四川、云南是人工栽培羊肚菌的主要省份。云南省近3年来羊肚菌栽培发展迅速,2017至2018年度全省栽培面积超过1万亩的规模,以怒江、迪庆、丽江、大理、楚雄为主要栽培地区。羊肚菌栽培已成为一些县区脱贫攻坚的手段之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会长刘培贵介绍,云南的野生菌实际上是四季产出,春季以低温性的羊肚菌、香菇、冬虫夏草等为主;夏季以中温型的为主,初夏至秋初时,常见的如松茸、牛肝菌、松乳菇、奶浆菌、大红菌、鸡油菌、虎掌菌等,盛夏如鸡枞菌、多汁乳菇、灵芝等;冬季从农历立冬日开始正是多种块菌(松露)成熟采集季节,成熟期一直延续至第二年的3、4月份。野生菌是大自然恩赐云南珍贵的“礼物”,只有发展与保护并重,把野生菌资源保护和野生菌资源可持续利用放在同等重要位置,野生菌才能真正的香飘云岭大地。“我们特别期待《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条例》进入的正式立法程序,尽快颁布实施;也特别渴望《云南省野生食用菌地方标准》的制定和颁布实施。” 刘培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