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商州区依托优越的气候资源和环境优势,以食用菌示范县区建设项目为契机,以推广食用菌“百万袋”生产模式为重点,坚持循环生产、农林废弃物再利用原则,不断完善食用菌示范区项目建设任务,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无公害生产为方向,面向市场需求,整合多方力量,着力抓好食用菌示范基地建设、生产线引进、菌种繁育中心建设等,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及技术指导,大力推进食用菌产业突破发展,食用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
2017年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推动下,食用菌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截至目前,全区共种植香菇、平菇、木耳、杏鲍菇等食用菌2456.3亩,建设生产大棚2459个,种植食用菌1824.5万袋。注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75家,菌类生产公司7家,建设食用菌基地64个,工厂化、专业化食用菌生产基地2个。
食用菌产业现已基本覆盖全区18个镇办,并引进食用菌专业化菌包生产线10多条,使商州区食用菌专业化生产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百万袋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8个,按照“菌包工厂化生产+农户分散出菇”的方式,基地统一制作菌袋,供给群众分散出菇,基地负责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等,基本实现了“七统一分”。加快了食用菌生产由传统的家庭分户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工厂化发展转变,提升了食用菌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反季菇、秋冬菇、春夏秋冬平菇的合理茬口安排,基本实现了菌类产品的周年供应,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
今年以来,商州区不断优化政策引导,将食用菌产业作为脱贫主导产业,依托七大种植基地,带动18个镇办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了食用菌脱贫产业全覆盖,以破解产业扶贫“弱、小、散”问题。至8月底,全区发展食用菌达5900万袋。近期,区委、区政府又召开食用菌产业发展推进会,进一步坚定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力争年底发展到7000万袋,9月底前实现食用菌“认领”全覆盖。
区上制定《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指导意见》,加大对企业和种植基地的扶持力度,积极对接西安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为产业开辟“绿色通道”。探索建立产业保险机制,将食用菌种植纳入成本价格损失保险,降低自然灾害损失,为产业发展兜住经营风险。启动成立食用菌产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公约,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出资,探索设置产业专项保险,开展收益保险试点,承担企业主体市场经营隐性风险,全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
区委、区政府实行食用菌产业发展周报告、周例会制度,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定期分析形势,研究对策,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包抓产业的区级领导、部门和镇办领导,深入产业一线,督促协调指导,做到第- -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协调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树立科技强菌理念, : 以镇办为单位拨付技术培训经费,镇办党委书记、镇长主任带头学习技术,辖区内每人各包抓种植一棚食用菌, 深入研究栽培种植、管理销售、发展模式、利益分配机制,争当产业发展行家里手。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接,加强产业技术指导和专题培训,组建成立产业研发中心,构建“产业有龙头、研发有中心、生产有基地、营销有渠道”的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模式。
为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区上鼓励陕西森弗等企业做大做强深加工,打造食用菌行业领军品牌。通过科技创新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发展旅游观光、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等产业项目,带动仓储物流、建筑施工等关联企业和商户发展,促进一二 三产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充分利用生产废料,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启动建设有机肥厂, 加快废弃物回收利用,打好面源污染攻坚战。启动建设食用菌原料林基地,加速后备资源培育,缓解“菌林矛盾”。同时,区上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建立资金项目常态化、多元化监督检查机制,加大督查问责力度,确保产业资金在阳光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