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口县地处吕梁山脉中段,是一个省定贫困县。论优势,交口不少,煤铝资源丰富、植被赋存良好、气候温凉宜居;论差距,交口同样不少,贫困发生率高、农业产业滞后、增收渠道缺乏。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交口县立足根本,谋划长远,牢牢牵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依托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产业,实现了贫困人口的产业就业全覆盖。
产业怎么选择?
——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导向,打造区域特色
在脱贫攻坚中,交口县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构建了以食用菌、特色养殖、核桃经济林为主导的“3+ N”扶贫产业新格局,让贫困群众有了短期可见效、长期可持续的脱贫增收项目。其中,三大产业贫困户带动率达87%。
“小香菇”做出大文章,就是交口县产业扶贫的得意之举。
依托夏季温凉、昼夜温差大等独特气候,瞄准7至10月份香菇市场空档,大力发展以夏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规模达到3000万棒,产值达到3亿元,覆盖全县7个乡镇、60%的行政村和65%的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挑起了农民增收的“大梁”。在此基础上,黑木耳、茯苓、羊肚菌、天麻等品种,也迅速发展起来。村民们高兴地说,交口大地“菇”舞人心!
产业带动就业。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不少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仅食用菌产业一项,便吸纳劳动力4000多人,带动贫困户3000户左右,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产业怎么扶持?
——构建政策体系,强化风险防控,夯实发展根基
在推进产业扶贫中,交口县健全政策、金融、技术、人才、销售、品牌等多方面的支撑保障体系,积极引导各方面力量参与产业扶贫,厚植产业发展根基。
优化政策设计。连续4年制定出台产业发展奖补政策,仅食用菌就达到11项,对规模发展、基础设施、技术服务、市场培育、品种研发等全方位支持;针对贫困群众,发展食用菌每棒补助2元,大棚每平方米补助50元;全县累计整合投入产业扶持资金1.2亿元,撬动社会及金融资本近7亿元。
强化科技支撑。聘请农业农村部、中科院、中国农大等科研院所9名权威专家长期担任技术顾问,推进优种选培、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建设;长期开展技术培训,一批熟知本土环境、熟练操作流程、熟悉专业技能的“土专家”悄然成长。
着力防范风险。建立了“一保通”扶贫保险制度,推行了食用菌价格保险,每棒保费0.36元,保障兜底收入4.5元;推行了“五位一体”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由政府、银行、保险三方按照2:1:7的比例分担风险。同时,统筹推进生态、电商、消费扶贫,开展香菇、山猪、沙棘“交三宝”品牌推介,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需要真金白银。实践中,交口探索创新“金融+劳动就业、金融+订单农业、金融+龙头企业、金融+产业项目”等8种金融扶贫模式,强化金融“输血”作用,激发产业“造血”功能,让贫困群众安稳增收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是难在产业滞后,重在产业振兴。”乔劲松表示,下一步,交口县将在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品牌建设、功能开发上做文章、下功夫。同时,启动全域森林经营,促进农林融合、林菌循环、长远发展!
精准脱贫,千帆竞发。今日之交口,已跳出狭隘的煤炭资源观,借助特色产业,筑牢脱贫之路。期待,三晋大地更多贫困地区,奏响产业扶贫的最强音!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