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作为中国继粮食、蔬菜、果树、油料之后的第五大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它是精准扶贫的新抓手,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是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的新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李玉在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上用四个“新”来强调食用菌产业的重要性。
李玉提到,我国也是世界上认知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比如说《神农本草经》,比如说《礼记》都记载了不同的食用菌和药用菌的类型。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大概首次栽培记录超过了34个之多。同时国外首先栽培的食用菌种类只有14个。
当前,菌物药研究已成国际热点,作为菌物药应用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应更好地服务于大健康产业。李玉指出,菌物药是一类以菌物体或者从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加工而成的有治疗疾病作用的药物,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菌物药在临床上运用广泛,目前,药用菌中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有200 多种,显效的有50 种左右。已知药用菌中,灵芝、云芝、猴头菌、蜜环菌、冬虫夏草均含有大量的多糖、蛋白质、氨基酸、萜类、生物碱、甾醇类物质,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社会消费需求转型升级,大健康产业迅速崛起,人民群众对健康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发展健康农业恰逢其时,“三品一标”农产品、食药用菌、药食同源产品开发面临难得机遇。李玉建议把“菌物药”纳入中药范畴,目前看来,利用菌类药生产的一些新型的可以治疗疑难杂症的药剂,是有非常广阔的前途。比如说香菇多糖生产的天地欣,日本生产,成份都知道,卖到一毫克1680元,中国竟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真正生产出和日本相比美的这种高纯度的往血管里注射的天地欣这种药,类似的例子非常多。真正把菌物药纳入中药范畴里,得到全国广大中医药学人才的引进、共同关注,它会有更大的发展。
李玉表示,菌物药医疗保健价值日益凸显,在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大有可为。在食药用菌产业蒸蒸日上的今天,食用菌人应瞄准现代农业,大健康产业需求导向,树立大食用菌产业和工业化思维理念,依托我国特色资源和政策优势,以食药用菌文化和科技创新为两翼,以食药用菌精深加工和品种选育为主攻方向,以品牌和质量升级为重点,实现工厂化发展,推进食药用菌生产过程自动化、品种多样化、设施轻简化、管理标准化、利用高值化等为内涵,加快中国食药用菌产业走向世界舞台步伐,实现有中国特色的菌业现代化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