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阳长镇党委、政府带领合作社用心研究木耳产业发展壮大之路,力求实现木耳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经过专家论证和技术改进,阳长镇把传统的单层平铺种植模式改为多层吊带种植模式,大幅提高了木耳产量和产值,探索出一条黑木耳产业“创新增产、群众增收”的发展路径。
仲春时节,在阳长镇海子社区的木耳大棚里,数十名社区居民在采摘、晾晒木耳,享受采收的喜悦。和以往不同的是,社区居民不是蹲在地上采摘木耳,而是站着采摘。采摘方式的改变,源于该镇木耳种植模式的创新和改变。

据了解,传统的木耳种植模式是单层地面种植,每个大棚只能种植3600棒菌棒,在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后,利用吊带模式进行种植,每个棚可以种植11500棒菌棒,分成6层,每个大棚产量是从前传统模式的5倍,产值也是以前的5倍,现在,每个大棚的产值能够接近25000元,在提高木耳种植产业效益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
提高了单个大棚的产量,阳长镇并不满足,而是采用自动化供水系统喷淋菌棒,减少劳动力成本,引用山泉水浇灌菌棒,提高木耳品质。
目前,海子社区大棚已经投产100万(棒)菌棒,每天有近60人在基地务工。高效发展的木耳产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群众支持和参与,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