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丰富北京市昌平区本地食用菌品种、推动农民增收,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与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合作,引入银耳大棚栽培项目,在南口镇红泥乐农场落地试验。经过几个月的培育,昌平区首批人工栽培银耳已进入采收期。走进银耳栽培大棚,棚内凉冷湿润,银耳晶莹剔透,如同白牡丹一样绽放。凑近细闻,淡淡的檀木香气,清幽典雅。
据了解,银耳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菌类,生长环境对温度、湿度都具有极高的要求,因此,人工栽培银耳主要在我国南方。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等不利因素,并不适宜银耳的人工栽培。北京圣泉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将原有的大棚进行改造,增设降温设备和空气净化系统,为银耳的生长做好环境方面的保障。
想要成功种植出银耳,除了要考虑温度、湿度,还要关注一种叫作香灰菌的伴生真菌,香灰菌能把银耳菌丝无法利用的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等物质,分解为银耳菌丝可以吸收的营养成分,帮助银耳菌丝的成长。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为此研究了两种菌株的特性,用井水、山泉水等优质水源,银耳适生树种的木屑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麸皮、石膏粉,按一定比例制成菌棒,促进银耳生长。
随着环境设施调控与种植栽培技术方面的难关被一一克服,银耳被成功栽培出来。目前,银耳的耳片较厚,毡片质量好。据测算,每个棚大约可以放置1-1.5万个菌棒,每个菌棒可以长出三朵银耳,按照市场价每朵银耳6元计算,每栋大棚一茬银耳的纯利润可达6万元,刨去人工以及设备成本,每年生产4茬银耳可以实现增收至少10万元。
接下来,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还将加强与市站及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的技术交流,加深沟通合作,将银耳人工栽培技术引进昌平,并在区里大力推广,为农民增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