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用菌中心科研团队在真菌学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Fungi》发表题为“Genomic Sequenc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Auricularia Species from the Qinling Region: Insights into Evolutionary Dynamics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 Potential”的研究论文,首次完成秦岭地区两株野生木耳染色体级别基因组测序,这一研究丰富了秦岭地区大型真菌的基因资源,弥补了秦岭野生木耳基因组研究的不足。祁建钊副教授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李鸣雷教授为通讯作者。该文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D1600401)支持。
柞水位于秦岭南麓腹地,气候湿润、光照充足、林木资源丰富,木耳、香菇、天麻等食药用菌栽培历史悠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用菌中心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秦岭大型真菌种质资源发掘,已成功解析拉式猴头菇(Hericium rajendrae)和木耳在内的多种大型真菌的基因组。本次报道的两株野生木耳菌株分别采集于柞水县牛背岭国家森林公园和小岭镇金米村,前期的驯化和栽培实验表明其具有优良的园艺形状。
通过基因组测序组装发现菌株M12基因组大小为56.04Mbp,由12条染色体组成。菌株M13基因组大小52.10Mbp。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显示,两菌株约457万年前分化,与近缘种(Auricularia subglabra)分化时间达3353万年,证实秦岭野生木耳独特的进化地位。两菌株分别携带21和30个生物合成基因簇,其核心基因可编码萜类、非核糖体肽等活性物质。值得注意的是,M13菌株特异的萜类合成酶基因簇与抗炎、抗氧化功能密切关联,这为阐释木耳降血糖、降胆固醇等传统功效提供了关键分子机制。研究还揭示其木质素降解酶系的多样性特征,从基因组层面印证了木耳作为典型木腐菌的生态适应性。
本研究成果将直接服务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推动菌种选育从经验筛选向精准设计转型。业内专家指出,该研究打通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转化通道:一方面为功能成分提取、保健产品开发提供靶点基因,另一方面通过解析木质素代谢通路,可优化菌袋基质配方,实现栽培工艺升级。随着基因组研究成果的深度应用,千年传承的柞水木耳产业正迎来从传统农业向生物智造跨越的新机遇。(来源:科学网)